中非论坛过后,道路拥堵的现象重现北京。人为限制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可是,智能交通何时才能有用武之地?
11月1日晚上8点,北京居民的手机大多收到了一条短信:市交管局提示,为迎接中非论坛宾客,2日、3日机场高速路将采取交通管制。往返机场请提前出行并绕行货运北路、机场北线、京承高速路。
就在中非论坛开幕之前,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曾对媒体表示:“中非合作论坛或将变成北京奥运的一次预演。”为了迎接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举办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外国领导人最多的国际性会议,北京在交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限行措施,保证了论坛期间的道路畅通,而一直以来炙手可热的智能交通却鲜见踪迹。
拥堵回来了
中非论坛期间,在公车封存、外地车限制进京等一系列手段的作用下,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在上下班的时候体会到了难得的畅通,许多远道的上班族在路上的时间普遍减少了半个小时以上。可是好景仅仅持续了几天,随着中非论坛落下帷幕,交通拥堵的现象再次上演了,人们又回到了熟悉的拥堵时光。
从这次中非论坛的交通状况来看,的确实现了从人为的角度保证交通的畅通。可是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依然单靠限行等人为手段解决交通问题么?更何况,对于一直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仅仅在像中非论坛、奥运会等这样的日子里享受几天的道路畅通显然不够。
既然暂时的交通管制措施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那么在交通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利用智能交通的手段就不失为是一种好方法。
今年4月14日,交通部部长李盛霖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我国的智能交通建设必将迎来发展高峰期。计世资讯的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中国智能交通的投资额将会达到91.94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23%。一个业界从事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人员的话则更为直白:“实质上,交通就是要用资源来换时间,而空间是有限的,高架桥即使修两层、三层,总是有比较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很关键。”
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笑京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智能交通将以实际应用和服务出行者为重点,进行智能交通系统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为综合交通系统的形成提供条件。
事实上,早在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后,对于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规划和相关的技术研究一直在迅速推进。同样,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城市,青岛市日前也出台了《青岛市迎奥道路运输规划》,其中在智能交通方面,青岛市将建立出租车智能营运指挥系统,实现出租车电话叫车智能系统,方便市民高峰时段乘车;危险品车辆全部安装GPS和行车记录仪,以便在运送危险品车辆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时,各相关部门救援人员能够及时赶赴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