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核实验堆计划(ITER)总干事池田要17日在成都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中国、欧盟、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美国等七方将于今年11月正式签署《国际热核实验堆联合实施协定》,正式启动人类依靠“人造太阳”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国际大科技合作计划。
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也在成都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作为参加国,将按照即将签署的协定,与其他各方一道推进这项国际多边大科技计划实施。”
重原子核在中子打击下分裂放出的“裂变能”,是当今的核电站的发电来源。与核裂变相对,由两个轻原子核聚合反应放出的“热核聚变能”,则是宇宙间包括太阳在内的所有恒星释放光和热的能源。国际上将聚变能源研究比喻成“人造太阳”。
国际原子能机构目前正在中国成都召开第21届世界聚变能大会。国际大科技合作计划吸收中国参与被认为是世界对中国在ITER计划方面贡献的肯定。
中国的聚变研究已有40多年历史。位于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国环流器一号和中国环流器新一号托卡马克装置,推动了世界对核聚变“磁笼”的探索和研究。
徐冠华说,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已于今年9月28日在安徽省竣工验收并开始实验,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全超导托卡马克聚变研究装置。
他说,EAST的位形和即将建造的ITER装置极为相似,因此,在今后ITER建造的10年中,中国将支持在EAST装置上进行前期研究开发,为ITER装置的运行和开发做好相关准备。
国际热核实验堆计划总干事池田要说,七方参与的实验堆建造大约需要10年时间,需耗资约100亿欧元,选址在法国。
据即将赴实验堆工作的中国聚变能科学家周才品透露,中国将派出约30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于近期赴法国参与建造实验堆。
出席成都会议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布尔卡特说,核聚变能源开发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次技术难度最高、时间跨度最长的科学技术挑战,因此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攻克这一世纪难关,建造国际热核实验堆。
布尔卡特说,热核聚变的燃料可以从海水中提取,便宜而且数量丰富,聚变的产物放射性很少,不污染空气,与核裂变相比更加安全。
据测算,每1升海水中所蕴含的氘如发生完全聚变反应,能释放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布尔卡特说:“ITER代表着全球能源供给的美好未来。”
当今世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国际油价的高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获得的有限性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敦促人类寻找清洁、高效并具备大规模推广潜能的能源。
布尔卡特说:“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以及核扩散的阴影还在人类脑中挥之不去之时,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并有望解决能源危机的ITER计划已开始呈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