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开发成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3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6项。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打破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十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经过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新催化、新分离、信息、新型环保与节能和反应器及装备的工程放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全氟离子交换树脂和工业离子膜核心技术的攻克,打破了数十年美国、日本技术垄断,突破了氯碱行业发展的瓶颈;合成气醇烃化精制新工艺的开发成功,改变了我国氮肥企业合成氨生产中原料气净化大都采用铜洗净化工艺的被动局面,该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后,将大大提高我国合成氨装置气体深度净化技术水平,为氮肥行业增产、降耗、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新催化技术的突破,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20万吨醋酸新工艺生产装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技术的成功开发和大型化,改变了我国聚氨酯行业MDI原料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分子蒸馏技术在涂料工业脱除游离TDI上的成功应用,将解决大量常规真空蒸馏无法解决的难题,特别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及易氧化物料的分离,为改变我国传统的化工分离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万吨级新工艺炭黑生产技术的成功问世,开发了符合中国资源的原、燃料工艺路线,形成了中国自有的特色技术,使我国炭黑行业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呋喃酚是生产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重要中间体,我国长期依赖进口。1500吨/年呋喃酚生产技术的突破,打破了美国、日本等国对我国呋喃酚长期垄断的局面,不仅使我国该项技术挤身世界先进行列,同时保障了我国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生产。高硅择形沸石催化材料研制成功并在烃转化中获得应用,如利用该催化剂及乙苯和乙烯直接合成对二乙苯技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形成4000~5000吨/年对二乙苯生产能力,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七个国家;“高精度自动物料输送称量配料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解决了橡胶、油墨行业物料品种多、物性复杂、称量精度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难题。该系统具有“机电一体、软硬结合、管控兼备”的特点,其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橡胶、油墨生产装备水平,同时创造了民族工业的品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直接液化催化技术的成功开发,将为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开发应用了一批新工艺、新技术,促进了产业升级
在磷肥生产上,采用稀酸综合料浆浓缩法,将国内领先的料浆浓缩工艺嫁接到采用传统工艺的大型引进装置上,实现了粒状磷酸二铵与粉状磷酸一铵的联产,该新工艺大型装置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磷酸一铵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改变了以往我国磷酸一铵生产技术及装置主要依靠进口的状况;万吨级无钙焙烧红矾钠生产新工艺的产业化,改变了红矾钠生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局面,提高了我国红矾钠生产的技术水平;氟硅新材料工业聚四氟乙烯和甲基氯硅烷新工艺的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氟树脂和有机硅单体的生产技术水平;造纸化学品实施非木材纤维造纸用变性淀粉产业化技术,生产出新的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非木材纤维和再生纤维造纸业的发展;橡胶工业建成年产6000吨子午线轮胎专用有机硅烷偶联剂生产装置,使我国该类产品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化工新材料开发成功5万吨/年氯化聚乙烯(CPE)成套生产技术,不仅使我国这一产业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带动了橡胶加工等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炼油技术方面先后开发成功了炼油装置大型化、清洁汽油生产、清洁柴油生产、重油及含硫油加工和油化结合等具有我国特色的成套技术。开发成功了800万吨/年常减压、300万吨/年重油催化、160万吨/年一炉两塔延迟焦化等装置大型化工艺工程技术,其中重油催化裂化和渣油加氢处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催化裂解技术具有独创性,并已出口国外。为炼厂改造和清洁燃料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不仅加快了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进步步伐,提高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同时优化了产品结构。到2004年底,高浓度化肥的比例大幅提高,尿素在氮肥中的比重从“九五”末的56%上升到60%,高浓度磷复肥在磷肥中的比重从30%上升到54%;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子午线轮胎比例从35%提高到57%;离子膜烧碱的比例由26%提高到34%;重质纯碱的比例由20%提高到35%;精细化工率从35%提高到40%。
(三)开发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先后开发成功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药领域,开发出了一批高效、超高效农药新品种。其中杀菌剂“氟吗啉”是我国第一个真正实现工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农药新品种,同时获得了中国和美国的发明专利。由于“氟吗啉”具有活性高、毒性低、治疗及保护活性兼备、抗性风险低、用药次数少、成本低及增产效果好等显著特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化肥及煤化工领域,开发成功了新型四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在山东省建设了两台日处理1150吨煤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工业装置及配套工程,通过专家组进行的72小时连续满负荷运行考核表明,该装置与国外水煤浆气化装置相比,既降低了原料煤和氧气的消耗,又大大减少了专利实施许可费,同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该技术目前已通过专家组的鉴定,该技术的开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公司在大型煤气化技术上的垄断,实现了我国大型煤气化技术零的突破,为推动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JW低压均温甲醇合成塔技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替代引进并可出口的甲醇合成成套技术与装备。在新材料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醚醚酮(PEEK)制备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自主开发的“超重力法合成纳米碳酸钙粉体技术”被国内外专家认定为国际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以上两项技术均吸引了德国、美国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科技合作;环保型阻燃热塑性树脂系列产品生产技术,不仅获得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同时七大系列产品成功突破欧美技术壁垒打入国际市场,使该系列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0%。在生物化工领域,玉米一步法生产柠檬素技术的突破,使我国柠檬素生产技术领先世界;微生物酶拆分制备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脂肪酶催化法合成棕榈酸异辛酯技术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乙烯技术方面,我国开发了SH-Ⅰ、CBL-Ⅰ、Ⅱ、Ⅲ、Ⅳ系列新型裂解炉技术,使6万吨/年规模裂解炉国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在有机原料方面,开发了乙苯/苯乙烯、异丙苯、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芳烃抽提和C5分离等成套技术;在三大合成材料方面,开发成功20万吨/年聚丙烯成套技术,采用国内开发的聚丙烯技术已建成聚丙烯装置能力达100万吨/年;开发成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7万吨/年环己酮氨肟化技术,并用于巴陵14万吨/年己内酰胺装置改造;开发了腈纶生产技术和丙烯腈技术,分别完成了上海石化6.6万吨/年和13万吨/年装置的改造。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一批重大石油和化工技术装备研制取得突破,提高了行业装备水平
“十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取得重大成果。
依托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大型氮肥国产化技术改造项目于2004年底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开发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化肥核心技术与成套设备,开发了四喷嘴撞击流水煤浆气化、低温甲醇洗和液氮洗、11.0Mpa氨合成、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等工艺软件包;研制了水煤浆气化、合成气净化、氨合成和尿素等关键设备。实现了首套以煤为原料的大化肥装置国产化,标志着我国从此告别了大型化肥装置主要依赖进口的时代,这是我国大化肥建设的历史性突破。按投资计算,该成套装置的国产化率达到94%左右,与进口设备相比节约投资10多亿元。这一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果,为调整我国氮肥行业的原料结构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中小氮肥厂技术改造提供了工程示范,对提高化肥行业技术与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列入“十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的载重子午胎成套设备及工程子午胎关键设备项目,经过联合攻关,已获得国家专利20项、美国专利1项,自行研制了30台套新规格关键设备。该项目的实施使我国载重子午线轮胎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载重子午线轮胎设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提高了我国载重子午胎生产技术水平,缩短了我国轮胎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乙烯工业技术装备成功开发出大型乙烯裂解炉、聚丙烯、丙烯腈、重质原料催化热裂解、SBS弹性体等成套技术,部分专用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项目,开发成功了一系列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并用于工业生产,扭转了我国关键的大型搅拌槽/反应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在十多次与国外著名专业大公司的竞标中取得成功。该项目已以交钥匙工程方式向石油化工、化工、生物化工、制药、环保等行业的四十多家企业提供了500多台/套的搅拌槽/反应器,技术先进可靠、性能价格比明显优于国外同类技术和产品,并已出口了多套装置,有力地提高了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十五”期间,除成功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技术外,还先后建成了30万吨合成氨、30万吨湿法磷酸、60万吨磷酸二铵、80万吨硫磺制酸、10万吨低压法甲醇、4万吨PVC树酯、4万吨丙烯腈、铁钼法甲醛等十几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油和化工国产化装置,部分关键设备和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成果已在行业中大量应用,改造了石油和化工传统装备,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