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现状哈尔滨市城市日放污水量约为110万吨,每年有近2.7亿立方米的污水,经由马家沟、何家沟等五大汇水区,直接排入松花江难题待解污水厂建设资金紧张,产权结构单一,决定了其运作模式的非市场化,难以实现产业化
专家献策采取市场化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的方式;政府严格规范投资、建设、运营等企业行为
10日上午,“哈尔滨地区污水处理应用技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哈尔滨拟建的4个污水处理厂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论证,交流污水处理先进技术、工艺和运营管理经验,并为今后哈尔滨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马家沟上,市政工作人员设置了多处拦截网,用来清理沟内的垃圾。
文昌污水处理厂内,大量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入松花江。
水污染严重处理力量薄弱
说起哈尔滨水体的污染情况和污水处理情况,哈尔滨市内河综合整治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表现得很是忧心:“在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七大水系污染程度报告中,松花江排序第五。哈尔滨市的污水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据了解,哈尔滨市城市日排放污水量约为110万吨,每年有近2.7亿立方米的污水,经由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沿江、松北等五大汇水区,直接排入松花江。
目前,哈市先期建设完成了文昌污水处理厂、太平污水处理厂和马家沟污水截流工程、沿江生活污水截流工程等重大项目,实现了哈尔滨污水处理率“零的突破”。其中,沿江排水区已建成12公里长的沿江截流管线,将该区域污水全部收集到太平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后排放;马家沟排水区已建成46公里两岸截流管线,达标处理后排放。但是何家沟、信义沟、松北排水区域的污水仍在直接排入松花江。经检测,污水排放使176种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松花江哈尔滨段的部分水体已呈IV类。
消除水污染面临几多困扰
为了加快松花江流域治污工作,彻底消除松花江哈尔滨流域区段的水体污染,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十一五”期间,将在何家沟上游南岗区建设平房污水处理厂,在下游群力新区建设群力污水处理厂,在信义沟下游道外区建设信义污水处理厂,在松北区建设松浦污水处理厂。力争到2010年,全市城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9万吨/日,跻身全国污水处理先进城市之列。
有关人士称,以上4个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哈尔滨将形成较完善的污水治理体系,消除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污染源,将改善哈尔滨的生态环境。
然而,4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也同样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有待破解。首先是投资问题。污水处理厂建设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国家、省、市政府的投入,通过挤财政、申请国债资金、举外债等方式筹集资金,导致城建资金非常紧张。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来说,紧张的财政收入、靠政府包办投资杯水车薪,满足不了哈市快速发展的需要。第二是体制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产权结构单一,决定了其运作模式的非市场化,难以实现产业化。政府投资建设、管理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着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管理效率偏低、运营费用较高等现实问题,社会效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拓宽融资渠道走向产业化
就哈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所面临的普遍性困难和问题,众专家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其中,多数专家都提到,旧的投资模式亟待改变。目前,南方发达城市,包括东北三省一些城市,引入市场机制,民间、社会资本及国外投资进入公共事业设施建设步伐开始加速。就水污染防治来看,全国每年建设100多个污水处理厂,80%%以上的城市采取了开放市场,采取市场化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的方式,这其中采取最多的融资方式是BOT方式。所以,要扩大市场的开放度,引入市场机制,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近几年,哈尔滨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和发达地区城市相比,推进的进度还不够快。就哈尔滨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国家发展规划要求来看,靠政府一手包揽是不行的。
重庆康达公司有关人士建议,应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尽快调整污水处理收费的机制,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污水处理厂运营、投资收益最终来自用户交纳的污水处理费,如果污水处理费不包括污水处理厂运营成本,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补贴。
另外,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规范投资、建设、运营等企业行为。这里面包括严格合同管理,减少政府和投资者的风险,培训这方面“懂行”的人才,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参与讨论、谈判、建设等。
而在污水处理厂建设技术上,众专家也提出了好的建议。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郑兴灿建议,在厂址选择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应依据相关规划和环境要素因地制宜的确定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和厂址,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同时厂网衔接,促进再生水的利用。在城镇密集区域和有条件的地区,经技术经济比选后可以打破行政区划,若干个城镇联合建设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