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听闻数年前在嘉兴市七星镇,3个桐乡小伙联手竞标拍得嘉兴市第二水泥厂,同时还主动签署了一份环保合同。
短短几年间,他们不但让破产的企业迅速崛起,还一改以往粉尘、废水、噪音等严重污染的状况,由此获得环保部门的特别嘉奖。
一家水泥企业能获此殊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对于水泥行业来说,先天不足就存在大气、粉尘等诸多污染问题。职业的敏感加之好奇心所趋,记者拨通了这家企业的董事长沈锦坤的手机,话机里随即传出一段特殊的彩铃声:“欢迎您致电芽芽水泥……至高的品质,至诚的服务,是芽芽人追求的永恒目标。”简短交流之后,精明的沈董显然觉察到记者的疑虑,热情地发出邀约:“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不如亲临现场探个明白。”
和沈董相约的那个下午,已进入炎夏时节,骄阳烘烤下,空气干燥灼热。不想一进入“芽芽水泥”厂区,顿然觉得神清气爽。如果不是看到极为显眼的企业标牌,记者还以为误入了一座生态绿色庄园。
环保情:“第一份合同金承诺”
一见面,记者就单刀直入,向沈锦坤打探:为何在竞标拍得嘉兴市第二水泥厂时,签署的第一份合同竟然是环保合同。他坦言相告,原因有很多,而最主要的是本企业的经营宗旨就是着力打造环保品牌。当初拍得嘉兴市第二水泥厂时,正逢国家环保总局展开“一控三达标”环境治理“零点活动”,他们当即郑重承诺:一定要让企业所在的七星镇重现“蓝天碧水”,并且从他们做起。
言出必行,为了从根本上治理大气、粉尘污染,沈锦坤马上对能耗大、污染重的两条机立窑实施了关闭,并配备了高效除尘器、低噪音设备。当时,不少企业只花费二三十万元实施静电除尘,而他心里非常明白,这只能用来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治标不治本。为了对企业的信誉负责,更为了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负责,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断然决定拿出一百多万元实施大布袋除尘,粉尘排放量远远低于国家制定的标准。去年,他们还顺利通过浙江省企业清洁生产验收标准。
当记者来到芽芽水泥的生产车间,惊讶的发现,丝毫没有想像中的粉尘飞扬,就连车间的操作台居然也不见灰尘。
三人行:“从自己懂行的做起”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沈锦坤从收购第一家破产水泥厂起家,到“芽芽”茁壮成长为嘉兴水泥制品行业的龙头,成功决非偶然。因为一路走来,他一直有两个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好搭档风雨同行,而且他们非常明智地选择了从自己懂行的做起。当时光追溯到1998年,沈锦坤时逢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机。他获悉桐乡市有家闲置了两年的水泥企业正在寻找买家,立马联络了同行的两个好伙伴,一起找到了这家已经破产的上市水泥厂。
当时水泥行业并不景气,颇有远见的沈锦坤则认定水泥是个基础产业,一旦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前景一定可观。于是,这3个都在水泥行业摸爬滚打了五六年的好伙伴,踌躇满志,迅速走到一起,东拼西借筹措到80万元,合伙收购了这家破产企业。
纵然心中再有底气,沈锦坤接手以后进厂区一看,还是被吓了一跳。厂子停产了两年,非但里面的设备荡然无存,连电器、电缆都被偷光了。因此,第一件事就是马上组织检修,但检修到生产又需要几十万元,而他们手上的钱早就所剩无几。
靠着以前在客户中的信用,沈锦坤又筹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产品终于生产出来了,但销路又成为大问题。因为这个厂先前的产品质量太差了,连当地老百姓修路都不愿用,更别说进入城市市场了。
接踵而至的打击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质量乃是企业的生命。迅速制定应对措施,一边加强内部管理,狠抓产品质量;一边送货上门,向客户承诺先用了,觉得好了再付钱。渐渐地,市场开始接受了他们的产品……
五六个月后,他们的产品基本赢得了本地市场。情况好转时,正值六七月份,天气炎热,拉水泥的人很多,多的时候等着好几百部拖拉机。到其他企业拉货,客户付了钱要自己装车的,大汗淋漓不说,有时还要给师傅小费。擅长销售的沈锦坤适时推出为客户服务第一的举措:到我厂里拉货,你只要交了钱,开了货单,剩下的事全是我们的了。
这样的服务,加之过硬的产品质量,客户对他们的产品自然有了最公平的评断。这以后,凡崇福镇要买水泥的,全部到了沈锦坤那里。真是自己说一百个好,不如客户说一句好。“芽芽水泥”由此迅速崛起。
求发展:“捆绑经营永不分钱”
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3个好伙伴在水泥行业掘到了第一桶金。接下来该怎么办,1999年的一天,这个问题被慎重地提到议事日程。
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过好日子,把钱分了,大伙各自舒舒服服地生活;要么继续过苦日子,图谋新发展,甚至还要冒更大的风险。最后,董事会一致通过:继续过苦日子。同时,他们还达成君子协定:3人的股份比例永远不变,所赚的钱永远不分,大家的利益永远捆绑在一起。
即使是好友,能达成这般共识,着实令人羡慕,更令人佩服,并再度诱发了记者的好奇心,忍不住冒失地追问沈锦坤:“你们又非圣人,就一点都不在乎个人的利益得失。”他笑言,他们3人,一个务实认真,擅长把握大方向;一个外向爽朗,善于与外界交往;一个细腻内向,严把质量关。这样的组合,绝对能让利益最大化,彼此间还有什么理由计较。再说,如果把钱分了,大家也只是存到银行,而企业发展需要资金,又得再向银行贷款,如此一来岂不是多此一举。
想当初,他们3个人如果选择要过好日子的话,那么“芽芽”就永远无缘长成“大树”。值得庆幸的是,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抱负,成就了他们今天的大业。
讲信誉:“我到哪里客户到哪”
2000年,对沈锦坤来说又是一个关键年。在这一年,他看准了因为破产而需要进行拍卖的嘉兴第二水泥厂。那时候,水泥处于低谷复苏期,因此拍卖价格非常高,1600万元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经过深思熟虑,沈锦坤和两个搭档一合计,还是决定咬咬牙买下这家厂。因为他们考虑到,厂在嘉兴七星镇,一方面离上海比较近,另一方面嘉兴市场的空间也可以开拓。但是经财务一核算,尚有六七百万的缺口。关键时刻,昔日的几个老客户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这些年来,几乎沈锦坤走到哪里,这些客户就跟随到哪。说来原因很简单,他做生意严格遵循一条原则,确保客户利益,实现双赢。早先有家企业聘请他出任供销科长时,他提出的惟一条件就是必须按时付款给客户。如果到了答应的付款期,企业因故实在拿不出钱,他就是个人想办法借钱也要按时兑现。久而久之,即使他家的水泥价格高于别家,客户也愿意跟他合作。
沈锦坤还向记者讲述这样一件事:1999年的一个雷雨天,小部分已装车的水泥被雨水淋湿,当时客户认定是自己的过失,损失几包也就不计较了。他发现后及时指派发货人员为客户调换,客户心存感激,而后一直跟随着他。
重科技:“芽芽”方能成“大树”
2000年,“芽芽”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晃6年,小“芽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公司总资产已达7.5亿元,员工3500多人,水泥年生产能力300多万吨。强大的生产能力,合理的产品链,使其成为浙江省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
沈锦坤向记者介绍,“芽芽”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科技投入。近年来,公司瞄准行业发展最前沿,以年均1亿元的力度投入技改,不断研制和引进消化新技术,开发适销的新型产品,使产品走在了国内水泥行业的前列。他列举了普通水泥一般需要20天左右的养护期,这往往会导致许多工程工期因此延长。而“芽芽”通过研制开发,生产出了一种管桩专用水泥。这种水泥不仅使养护期缩短到了6个小时,而且混凝土密实度大为提高,标号达到了C85。该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快被用于跨海大桥、苏州工业园、嘉兴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不仅如此,“芽芽”还在企业管理等方面不断融入新技术,提高现代化程度。水泥行业是一个粉尘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为了达到高质量、低排放的目的,“芽芽”大胆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并结合自身实际,采用窑外分解及悬浮预热、计算机集散控制等先进技术。同时,“芽芽”还在办公、管理利用网络进行,产品从生产到出厂全过程也实现了数字网络监控,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
重视科技、着力开发新产品,为“芽芽”水泥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多元化投入和低成本扩张的战略,亦使其步入资本滚动发展、各行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新格局。
几个小时的采访,沈锦坤自始至终平淡地诉说着他们那并不平凡的创业经历和人生体悟。直到最后,他才自豪地告诉记者:“只要我们愿意,‘芽芽’能获得几乎所有重点工程的招标准入证。”
来源:浙江市场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