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高温气冷核反应堆30日在北京首次对外进行了核安全实验演示。专家指出,这不仅向公众充分展示了此类核反应堆的高度安全性,更意味着中国利用核安全技术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取得了新进展。
这座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座落在距北京市中心40余公里的长城附近,由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建成。来自30多个国家的60余位国际原子能专家在现场观看了“不插入控制棒下反应堆丧失冷却”的核安全实验演示。据悉,实验在此前已成功进行多次。
据了解,与常规电厂锅炉不同,核反应堆在停堆后还会继续产生热量,而锅炉熄火后则不会再产生热量。如何保证核反应堆剩余热量被冷却,不发生堆芯熔化、放射性外泄的事故,是核安全技术的主要挑战。
高温气冷堆是国际核能界公认的安全性最高的反应堆。与水堆相比,它不必附加另外的安全系统,而是通过自身设计保证安全。它能在发生事故时自动关闭,并将剩余热量排除冷却,不会发生燃料元件烧毁现象。
著名原子能专家、原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钱积惠说:“它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那样对公众和环境造成危害的严重情况。”
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金柄九表示,“中国的核反应堆安全实验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值得关注的是,过去,这种先进技术主要是由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而现在,中国、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则在相关方面取得了先进地位。他预言未来10--20年,该反应堆将大规模地在商业领域应用,国际间的合作也将大大加强。
高温气冷堆是目前发达国家先进核电站采用的最新一代技术,中国是继美、英、德、日后第5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钱积惠说,“中国和平利用核能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美国核学会前任主席、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科达克教授表示,该学院已与清华大学达成协议,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
清华大学建成的这座核反应堆于1995年动工兴建,2003年1月并网发电成功,总投资超过2.5亿元人民币。它用氦气作冷却剂,采用全陶瓷型球形燃料元件,燃料最高限制温度为1600摄氏度,发电效率高,并可应用于煤的气化和液化、制氢、石油化工等领域。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的技术人员说,这座反应堆安全性能高,且能提供3倍于压水堆的高温,发电效益好,其关键设备均由中国自主设计和制造。
钱积惠透露,在此基础上,中国计划于2010年建成一座16万千瓦的模块高温气冷示范堆,为下一步工业化应用打基础。该项目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建设,预计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地址初步定在青岛或安庆。目前,项目已经开始启动。
中国核工业起步于50年代,并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核工业的重心从国防转为民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两座核电站投入商业运作。另有秦山二期和三期、岭澳二期、江苏田湾四个核电机组在建。但这些核电站使用的都是压水堆型,且关键部件和技术大都依赖与国外合作,成本高昂,发电价格远高于火电和水电。
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认为,高温气冷堆发电的投资,在经济上可以与燃煤电厂竞争,其有可能在国际核电界引起一场革命。
能源专家表示,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速度,中国石油的短缺将成为定局。钱积惠说,目前,核能发电量在中国整个能源中的比例约为2%,到2020年有望提高到6%,但这与世界16%的平均水平仍有相当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