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钢铁和水泥行业同被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制约和影响。从产业规模、市场状况、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生存状况等各个角度来看,两个行业具有较强的一致性,面对产能过剩,两大行业之间有很强的可借鉴性,以下对其同性因素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对焦化行业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一、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影响很大
焦化和水泥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焦化行业和水泥行业的发展深受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制约和影响。2004年以来,由于行业发展出现过热势头,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钢铁、水泥、铁合金、电解铝、焦化等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向理性发展。同期,焦化和水泥行业盲目低水平重复性建设现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二、2005年焦炭和水泥行业经济运行状况比较分析
1、产量增速回落,投资趋于理性
2005年全国生产水泥10.64亿t,较2004年增加0.94亿t,同比增长9.69%,增速回落3.2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下降5.1%,施工项目减少116个,新开工项目减少125个,全年计划总投资下降9.2%,投资趋于理性。
2005年,全国生产焦炭2.43亿t,较2004年增加3427万t,同比增长16.42%,增速回落1个百分点。焦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缓解,一些拟建和在建项目及时刹车,新投产焦炉要求全部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焦化行业准人条件的4.3m捣固焦炉或6m顶装焦炉。
2、在世界地位举足轻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和焦炭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2005年中国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在48%左右,中国焦炭产量占世界比例近53%,中国水泥和焦炭市场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3、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指导下,中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和立窑等水泥工艺的淘汰上。1995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2853万t,占中国水泥总产量的6%。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4.73亿t,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已达到44.45%,一年间增长12个百分点。2005年建成投产11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增能力10137万t,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615条,其中4000t以上生产线104条。水泥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同水泥行业,焦化行业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较大调整,机焦产量比重大幅增长,非机焦产量则不断下降。土焦(含改良焦和半焦)的产量由2005年4600万t降至2004年的3500万t,2005年估计在1000万t左右。预计“十一五”期间将被彻底淘汰,同时4.3m以下小型机焦炉关闭力度也加大,从而促进了焦化行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新建成投产焦炉约61座,新增产能2736万t;其中钢铁企业配套改造建设焦炉33座,总计产能1565万t,分别占2005年全国新建焦炉的54.1%和57.2%,从而使得当前全国焦炭生产达3亿t左右,其中山西焦炭产能大约1.5亿t。
此外,钢铁企业新建焦炉大型化趋势明显。2005年钢铁企业新建焦炉中,6m焦炉总产能达1120万t,占钢铁企业新建焦炉总计产能的71.57%。
4、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分析
中国焦化和水泥行业都属于高度竞争性行业,与国外企业相比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过于分散。但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焦化行业和水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水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安徽海螺集团水泥和熟料销售量已超过6200万t,在世界水泥企业集团中排名为第5位。中国十大水泥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不到4.4%,提高到2005年的15%。伴随着产能过剩的出现,水泥产业集中度得以大幅度提高。
虽然,焦化行业企业规模,特别是钢铁配套焦化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但焦化行业集中度却在不断下降,按贝恩分类法,中国焦化行业前8家企业CK8(2003)=14.9%,而CK8(2005)=13.64%,相比下降1.26个百分点,虽然100万t以上焦化企业数量和产量都在增加,但从国际标准上看,焦化行业的集中度随着产量的迅猛增加在逐步下降,亟待调整,需引起各界的关注。
5、焦炭和水泥出口比较分析
中国焦炭和水泥出口比重占整个产量的比重都不太大,国际需求有限,不可能依赖国际市场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问题。2005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焦炭出口量减价跌,焦炭出口数量下降225万t,下降14.99%。中国焦炭出口到4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流向欧盟、日本、美洲及亚洲市场。同期,水泥出口量却大幅提升,中国水泥出口流向世界6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和韩国是从我国进口水泥的主要国家,2005年这两个国家从我国进口水泥692万t,比上年增长65.1%,进口金额2507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6.9%,占当年我国水泥出口总额的61.8%(美国占46%、韩国占15%)。
6、行业盈亏状况比较
2005年水泥行业增收不增利,销售利润率大幅下降。全年销售收入达2608.35亿元,较2004年增加318.47亿元,主要原因是水泥产量增加近1亿t;利润总额80.50亿元,较2004年的136.23亿元下降55.73亿元;销售利润率由2004年的5.95%跌至3.09%。分月来看,2005年下半年起水泥行业利润有所增加,销售利润率提高。
2005年水泥行业库存和应收账款都大幅上扬,企业经营状况下降。全年水泥行业库存产值达139.23亿元,较2004年增加4.67亿元;累计应收账款达313.68亿元,较2004年增加8.13亿元。但从月份来看,2005年12月库存和应收状况下降。从全年看,2005年水泥行业亏损额度达488936万元,较2004年增长73.78%,至年底亏损企业数1851个,亏损面达35.75%,增加8.72个百分点。分月来看,2005年4月份,水泥行业亏损最严重,企业亏损面达45.92%,此后除7月份反弹以外,亏损幅面逐渐下降。
自2005年下半年,特别是10月份后,焦化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吨焦亏损额度在60~150元不等,仅有那些“吃干榨净”的焦化企业仍保持微利状况,行业亏损面在90%以上。山西、河北、河南、云南、内蒙古和贵州等地一些焦化企业被迫关闭,大部分焦化限产或者焖炉,2005年全年焦炉设备利用率仅在81%左右,而2005年下半年大致在70%左右。
7、产能过剩,需求平稳,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滑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过热,新增产能不断释放,产量不断扩大,产量增速明显快于实际需求增速,整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格局,成为全年焦炭和水泥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2005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信贷趋紧,环保意识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提倡循环经济,这些都对水泥价格变动产生影响。另外,结构调整不到位,淘汰落后水泥企业机制不健全也造成新型水泥企业与小水泥企业相互拼价格、抢市场,也进一步增大了水泥价格下行的压力。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伴随世界经济的复苏和钢铁工业的快速成长、特别是中国钢铁产量的高速增长,在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扬的情况下,国内外焦炭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现象,国内焦炭市场价格从过去的300—400元/t,攀升至最高时突破1400元/t,炼焦企业毛利一度高达300—400元/t。但由于焦化行业产能的迅猛发展,大量土焦(改良焦)的生产,大批小机焦炉的盲目重复建设,焦炭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焦炭价格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下滑。在钢铁市场低迷、炼焦煤及运输等价格持续高位的情况下,炼焦企业利润空间受上下游的双重挤压,焦化行业全面亏损。
8、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5年焦炭和水泥出厂价格下降,能源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焦化和水泥行业主要是靠企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节能降耗降成本实现利润。
三、焦化行业发展建议
由于焦化行业和水泥行业具有较大的相同性,两个行业在今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上有很强的互鉴性,下面仅就水泥行业发展的成功之处对焦化行业发展的建议作出简述和分析。
1、鼓励并培育跨区域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安徽海螺水泥集团2005年熟料产量5317万t,水泥产量4368万t,水泥和熟料的销售量6200万t,出口水泥和熟料800多万t。除了安徽外,海螺集团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也发展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是国内发展最快的一个大型水泥企业集团。而焦化行业则过于分散,虽然鞍本钢铁、宝钢集团、武钢集团等钢铁集团配套焦化厂已形成规模经济,但众多的独立焦化企业平均年产量不足15万t。虽然近几年在河北省和山西省涌现出了像旭阳焦化、山西阳光、山西金业、山西焦化等区域影响力大的大型焦化企业集团,但单个企业在整个焦化市场上的份额仅在1%左右,与水泥行业相比,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在规避行业垄断的前提条件下,鼓励并培育发展跨区域实力强大的焦化企业集团和煤化工企业集团。
2、加强区域整合力度,适度引进外资
伴随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水泥行业的并购呈加速发展之势。天山股份、四川双马、冀东水泥、华新水泥、海螺水泥以及亚泰集团在2005年都出现了并购,不论是外资还是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整个行业的大整合趋势明朗。与此同时,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与瑞安建业的合并,进人中国水泥行业前三强,其后又整合西南地区水泥市场,成为西南地区水泥业的领军集团;豪西蒙入股华新水泥、并拟参与河南省水泥行业整合;海德堡主打西北市场;摩根士丹利添惠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将联合鼎晖中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美元,并购山东水泥集团有限公司30%的股份。在国内企业资金紧张之际,外资觊觎多年的愿望变得容易实现。虽然我们要严格规避国外对中国水泥行业的垄断以及国内大型企业的垄断,但整合将有利于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焦化行业可适当借鉴,加强国内大型区域焦化企业集团的整合力度,引进外资,这将:
一方面,区域整合有利于优化焦煤配置资源、提高焦化产业集中度、减少企业恶性竞争、加大企业融资能力,提升企业抵御信贷、抗市场风险等能力,从而促进焦化行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区域整合有利于焦化企业集团实现与煤炭企业和钢铁企业的强强联合,确立长期供应合同,使焦化企业定“焦”专“化”,并确保煤化工建设的原料供应,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
另外,区域整合有利于提高国际话语权,打造国际大型焦化和煤化工企业集团。
3、淘汰落后生产工艺
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工艺目前仅在中国和印度存在,2005年中国立窑水泥产量5,91万t,占整个世界立窑水泥产量的80%左右。在此背景下,水泥行业加快了结构调整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重增加12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可达70%以上。
焦化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落后生产工艺(4.3m以下机焦和土焦、改良焦、半焦)的淘汰,以及独立焦化和钢铁配套焦化的比重上。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九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清理规范焦炭行业的若干意见的紧急通知》,2005年初,又颁布实施了《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并确定定期公告符合准入条件的焦化生产企业名单。虽然经过各地有效的清理整顿措施,焦炭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落后生产能力明显减少,环境污染状况有所改善,焦炭行业清理整顿和规范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焦化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总体水平落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此外,虽然2005年钢铁联合企业焦炭产量达8043.3万t,同比增长18.14%,占中国焦炭总产量的比例33.1%,但与国外钢铁联合生产企业生产大约90%的焦炭量相比,焦化行业生产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4、中国炼焦和煤化工技术亟待与国际接轨
在国家大力倡导和不断推动下,水泥行业技术和工艺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Et产2000t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经全部国产化,日产4000t和5000t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日产8000t水泥熟料生产线和日产10000t水泥熟料生产线均已投产。当前,日产10000t水泥熟料生产线全球只有7条,我国就拥有4条。随着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的成熟和大型化,一批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已走出国门,2005年中国仅和沙特阿拉伯一个国家就签订了6条日产5000t以上水泥生产线总承包合同,其中两条是国际最大规模日产10000t水泥生产线,总合同额达13亿美元,占国际市场份额30%左右。工艺先进、技术成熟的大型国产化装备为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加快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同时也为我国大型水泥技术装备出口奠定了基础。此种趋势值得焦化和煤化工行业的深思熟虑。
世界焦炉向大型化发展。近15年来德国焦炉炭化室容积由蒂森(Thyssen)厂的35 m3,发展到2003年史韦根(Schwelgem)焦化厂的93m3,容量增加将近2倍,单座焦炉产量达130万t。由于容积加大,自动化程度提高,人均年产量也有大幅度的提升,Schwel-gem厂人均年产量达1.79万t。相比之下,中国人均焦炭产量仅在660t/a左右,劳动生产率低下。虽然兖矿等在积极引进国外7.63m大型焦炉,中冶焦耐院在推动中国特色的捣固焦炉大型化上(由4.3m向5.5m演进)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并在大同和云南试工,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煤化工建设上,中国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虽然中国焦炭产量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焦炭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中国煤焦油蒸馏能力及下游产品的深加工能力远在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之后。国外煤焦油加工下游产品类型上百种,而中国最大的焦油加工企业宝钢化工也仅几十种,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先进的苯加氢生产工艺也在日本旭化成公司。
5、借鉴“数字水泥”的经验.打造“数字焦化”
中国水泥协会主办的“数字水泥”是水泥行业值得焦化行业借鉴的重要举措之一。“数字水泥”披露了水泥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包括产量、销量、库存量、财务状况和其它经济运行指标等),能源价格变动对水泥行业的重大影响等,是水泥行业发展和企业决策的重要指导依据。
焦化行业当前经济运行数据的披露透明性不强,这是造成焦化行业盲目低水平重复性建设,长期亏损,甚至可能出现在市场形势好转以后,由于焦炭潜在能力的释放而造成焦化行业的持续亏损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各企业单位应加大对“数字水泥”的认知度和关注,并以“数字水泥”为鉴,共同构筑“数字焦化”的平台,为政府制定行业规则、焦化企业作出重要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来源:旭阳焦化 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