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万埠(Banpu)集团日前宣布,该公司已从美国联合能源公司手中购得后者在中国的四家电厂。之前,这家全球第七、亚洲第四大的煤炭出口商刚刚在中国组建了一家新的煤炭合资企业。
眼下,万埠公司正力图把在中国的业务由煤炭行业延伸到发电领域。在联合能源收缩战线退出中国之际,坐拥煤炭资源的万埠却意欲在中国电力市场有所为。
联合能源抽身而退
2月9日,万埠集团宣布,以约8434万美元的价格购得美国联合能源公司在中国的4家热电厂的权益。
这四家热电厂分别为河北石家庄诚峰热电、河北唐山顶峰热电、山东邹平顶峰热电和安徽蚌埠新源热电。四家电厂的电力总装机容量为279mw。
万埠表示,这项交易是由其全资子公司万埠电力通过收购联合能源下属子公司太平洋顶峰投资有限公司和州际能源公司90.9%和100%的股权来进行的。这两家子公司都在新加坡注册,是上述4家电厂的大股东。
联合能源公司是在纽交所上市的美国著名能源企业,公司市值超过30亿美元。其海外投资曾经主要分布在中国、巴西和澳大利亚。作为最早一批来到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该公司一度在中国拥有10家热电厂。
由于专注发展其国内的电力和天然气公用事业业务的战略调整,联合能源近年来决定剥离非核心的国际业务。早在2003年,该公司就撤出了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并在今年初出售了所有在巴西的投资项目。去年夏天,联合能源宣布出售在中国的十家电厂。按计划,这些电厂的出售将在今年六月前完成。
去年底,联合能源已经以约3900万美元的价格将在中国另外四个电厂中的股份出售完毕。目前,剩余两家电厂的相关出售工作也在进行中。
2月16日,太平洋顶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经理徐海虹对本报表示,美方撤资以后,太平洋顶峰依旧存在,只是股东已经变更,来自泰国的新老板尚未到任。
外资近年来纷纷撤出中国电力市场的原因在于,对电力行业的长期盈利前景不看好。因为煤电价格倒挂以及政府对于热电补贴事实上的缺位,导致热电厂面临全行业政策性亏损。
方正证券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海表示,外资看好中国的热电联产企业是因为热电的自然垄断属性。一旦电价涨幅难以抵消煤价上扬带来的成本,供热企业就成为事实上的福利企业。如果政策补贴不到位,对于外资来说,惟有撤资一途。
万埠的算盘
在中国煤价居高不下、热电行业前景未明的时候,泰国万埠买下4家电厂让众多业内人士为之侧目。
万埠公司网站披露的资料显示,上述四家热电厂去年的净利润合计达到1000万美元。
该公司表示,这些热电厂受益于政府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包括:在指定的范围内垄断供热经营;这四家电厂都拥有和国有的地方电网公司为期20年的购电合约,还握有各类工业企业以及当地供热企业的长期供热合约;一旦达到最小的热电比要求,电网公司可以优先分配热电厂的电;煤价上涨可以部分被转移到电价和热价上等。
因此公司在其网站上的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这项交易为万埠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包括创造煤电纵向协同效应的可能性,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万埠集团一直在寻找进入中国电力领域的机会。之前该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限于煤炭领域。万埠集团是全球第七大煤炭出口商,在泰国,印尼和中国有29700吨煤炭储备。
该公司表示,印尼和中国是其未来几年的重点投资区域。其在中国投资的目标是2008年之前达到8000万美元。
早在2003年,万埠就入股山西的亚美大宁煤矿。大宁煤矿2005年中期已经投入生产,当年产能为200万吨,预计今年最大生产能力400万吨。万埠在中国最著名的投资项目是去年与河南鹤壁煤业集团合资的矿井改扩建项目,万埠出资3.13亿元人民币。此外,该公司还出资1233万美元与兰花科创和山西阳城县人民政府合资投建了兰花阳电的一个发电项目。预计今年5月份该项目就将投入运营。
对于万埠而言,进入中国发电领域最大的王牌是其手中握有煤矿资源。泰国当地一家证券公司的分析师表示,这项交易有助于确保万埠在中国煤炭合资企业的煤炭需求。
万埠表示,通过在中国已有的煤炭合资企业以及新的煤炭投资项目,万埠公司将逐渐寻求发展煤炭企业和所购电厂之间的垂直协同效应。
万埠公司首席执行官Chanin Vongkusolkit说:“我非常欢迎这些电厂的管理和运营团队。他们在质量控制,安全和环境监测上都有着一流的标准。重要的是,他们也带给万埠广泛的当地经验和技术。从这方面来看,这项交易为我们在中国未来的增长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认为,万埠此番接手四家电厂无疑是出于一个长期的盈利目标。因为一旦中国的煤热倒挂的问题解决,热电厂就可能赢利。而煤炭在一个可预期的未来,有可能出现过剩的局面。
热电前景不明
韩晓平表示,万埠集团肯接手联合能源的四家电厂,多少为中国挽回了一些颜面。否则一旦无人接手,就难免遭人诟病:在国家倡导建设环保节约型社会的时候,环保的热电厂却遭遇了极大的生存困境。
这正是热电行业面临的尴尬。韩晓平说,热电联产企业长期以来都是“以电补热”,热价是国家定的,不可能上涨;去年以来虽然提出“煤电联动”,但是电价的上涨幅度远不能抵消煤价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发电业务本身就是亏损的,谈何“补热”。在年初召开的煤炭订货会上,煤方始终不肯松动价格。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总工程师王为民说,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虽然明确了要支持热电联产产业的发展,但是实施细则却付之阙如,地方政府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从国家发改委的态度上来看,还是要上30万千瓦以上的大机组,对中小型的不是很支持,”王为民说,“而事实上地方上用热用电有限,建设中小型的热电联产机组还是有必要的。”
袁海则对热电联产企业的前景表示乐观。他说,目前国家也在进行“煤热联动”的试点,比如上海就已经初步实行“煤热联动”,东方热电则享受到了政府的补贴,以及其他的一些配套措施。而更广泛的试点改革也在逐步展开。
“要改变热点联产的尴尬局面,最根本的,还是要寄希望于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能够打通利益链, 重回到一条正确的改革路线上来。”韩晓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