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在实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积极探索治污市场化建设的投融资新机制,在建设重点治污工程中,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管理产业化的新模式,有力助推治淮任务的完成。在近日召开的全省环保局长会议上,徐州市专门介绍了这方面的成功做法。
位于淮河流域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中心地带的徐州市,在“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治淮重点目标、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打造“清水走廊”的双重治污任务。根据国家下达的治污重点目标,徐州市需要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10座。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市、县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徐州市不断探索治污市场化建设与运营的投融资新机制,在建设重点治污工程中,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管理产业化的方式,确保重点治污目标的整体推进。
徐州市创新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首先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仅10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就落实国债资金达2.059亿元,有力促进了各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开工建设。同时,适时出台了开征生活污水处理费的政策,使徐州市区、所辖6县、市的每吨生活污水处理费提高到了0.8元以上,为污水处理厂建设筹措到了资金支撑,同时也为今后正常运行打下了基础。徐州市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费价码的机制,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纷纷抢滩徐州市治污市场,以BOT、TOT等多种形式,建成了三八河、荆马河和奎河等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社会化运营的模式,全部做到了稳定运行和废水达标排放,走出了一条“政府得税、企业得利、银行得息、百姓得益”的治污与运营管理的新路子。“十五”期间,徐州市每天已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31万吨,比2000年翻了两番。目前,徐州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0.5%,跃居全国同等城市领先行列。
徐州市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确保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全面增强了城市水污染控制能力,明显削减了全市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使市域水环境质量大为改善。“十五”期间,徐州市在保持年均超过10%较高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2004年与2000年相比,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COD、氨氮削减率分别达到38.3%和11.7%,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任务。国家考核徐州市的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断面有9个,目前已有7个达标,比2000年增加了6个,达标率达到了77.8%。
(中国环境报 杨洋 新兰 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