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中国纸业可谓风起云涌变幻多端。在经历了反倾销、原材料涨价、联合收购、兼并重组、破壳上市等诸多波折的洗礼之后,一大批中小企业和当时的个别大企业已随历史的大潮"无可奈何花落去",而华泰集团等一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历经千锤百炼,正成为中国纸业的生力军,在国际纸业市场竞争中真正有了话语权。对于“十一五”中国纸业的发展趋势,华泰集团董事长李建华认为:
2006年的新年钟声,迎来了“十一五”开局之年。以建设全球最大新闻纸生产基地为目标的华泰集团董事长李建华对“十一五”造纸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李建华分析,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形势下,中国造纸业在“十五”期间发展迅猛,产业特点更加突出。
李建华说:“目前,国内普遍预测今后几年造纸行业增速在5%左右。但这实际上低估了实际生产与消费的增长潜力。我认为‘十一五’期间,尤其在2008年之前,是国内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生产与消费均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中国造纸工业已经初步呈现出国际化、集中化、专业化的态势和格局。”
国际化首先是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上,目前国内大的造纸企业已经完全与国际接轨。近10年来,我国共引进了近80台造纸机。这些造纸机的年生产能力为1200万吨,占全国造纸机总能力的四分之一。单台纸机产能在10万吨至40万吨之间。尤其是在新闻纸、铜版纸、白卡纸行业,企业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现代化大型纸机,有些甚至优于国外运行的设备。
其次是市场方面,由于设备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产品质量也随之提高,已经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近几年,国内纸及纸制品出口数量逐年提高。2003年,我国出口纸张约为140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40%。另外,在原料方面,由于废纸回收体系没有建立,用自有林生产的商品浆也较少。因此,目前,我国使用的绝大部分废纸和木浆是从国际市场进口。随着国际纸业、斯道拉恩索、APP、日本王子等国际造纸巨头纷纷抢滩登陆,我国造纸业资本国际化程度也日趋提升。今后,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的结合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李建华强调,设备、市场、原料以及资本的国际化趋势,意味着我国纸类产品的价格和成本将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因此,国内纸业必须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集中化中国纸业目前产业集聚度越来越高,基本上形成了三大板块:一是珠江三角洲,主要以生产包装纸为主;二是长江三角洲,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以生产铜版纸和高档文化纸为主;三是山东半岛,主要生产新闻纸和中、高档文化纸。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有造纸企业1万多家,其中90%以上生产规模为1万吨、甚至几千吨的小厂。这是中国"以草为主"原料政策的直接产物,也是造成中国纸业污染环境难以治理的重要根源。9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整治造纸工业的污染问题,关闭了大量万吨以下的小厂,但仍然是世界造纸企业数最多的国家,平均规模仅为8000吨。
目前,中国造纸企业已经减少到3500多家,达到或接近100万吨产能级别的企业已经有四五家,30万吨以上的有十余家,10万吨以上有60余家。粗略估算,中国纸业前十名的生产能力总和约占中国纸业总产量的3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前十名的产量往往占据80%以上。这说明我们的产业集聚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专业化随着市场的不断整合,中国造纸企业专业化的趋势日渐明朗。目前,几个大的造纸企业都有各自的拳头产品。APP下属的金东纸业公司在铜版纸方面雄居老大;华泰新闻纸产量全国第一,文化纸也有一定优势;晨鸣的铜版纸和文化纸也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宁波中华、太阳、博汇和玖龙以板纸、白卡纸见长。这些企业都各有所长,各有千秋。总的来看,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
李建华预测,“十一五”期间,造纸行业国际化、集中化和专业化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集中化和专业化在“十一五”期间将更加突出。一方面造纸企业的两极分化将越来越明显,优势资源将向行业前几名企业集中,整个造纸业将在兼并联合中进行一次大洗牌。预计到"十一五"末,前十名的产量将占据造纸行业总产量的70%以上;另一方面,中国造纸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一些企业将在部分品种上,在一定的区域市场上占据优势。但某一个企业垄断所有品种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产品同质化,防止打价格战,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李建华对造纸业目前存在的一些无序竞争也深感忧虑。他说,现阶段一些造纸企业在决策时缺少科学分析和预测,容易拍脑袋,看到某个纸品赚钱,就一哄而上,大家都投资,导致有些品种发生了撞车,如白卡纸、白板纸等,造成这些品种在市场上供大于求。
李建华呼吁,“十一五”期间,国内造纸企业需要加强行业自律,要从行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共同来培育有序的市场竞争体系,希望行业协会能够对此积极及时引导,大家只有遵守市场规则,真正靠实力,才能使企业做强、做大、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