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印刷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际印机的舞台上也渐露头角。IGAS、DRUPA的中国军团似乎看到中国印机工业在迅速崛起,事实却不理想。还是有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比如说有中国制造,那么中国创造的东西在哪里?中国印机的市场机会理想么?等等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
印机市场并非理想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印刷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是结构、管理还是印刷业的市场都不尽如人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到美国、德国、巴西、意大利、荷兰、南非等印刷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参观,让我感受最大的是他们的印刷业发展均比较科学、理性,且符合印刷业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欧美地区的印刷业也有她自身的特点,在受自己国家印刷业影响的同时,又突出自己的个性。在整体发展的这个方面,中国的印刷发展并不理想,出现了畸形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印刷企业发展的效率和健康。
在印刷市场上,工价最能说明问题。80年代中国的印刷工价和国外基本差不多,而如今中国的印刷工价是国外的1/8。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底?是因为中国印刷业发展比较晚?当然这些因素也有,但并不全面,一定程度上,观念是个最大的因素,它决定了许多因素。80年代中国从计划经济直接转变到市场经济,现在对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还不太懂。今天的市场上,有的印刷商竟然拿着放大镜给客户看牛奶包装盒印刷的网点,另外,用于冰柜冷藏的食物包装,我们也采取平版印刷,这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当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竞争。最终会导致中国印刷业利润不理想。
现象总是有其发生的根源,我认为中国印刷业发展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印刷业的发展本身在配制机构上不科学、不合理,这需要我们整个印刷工业的人士来思考,并共同努力;
再者,管理水平落后,造成生产效率低下,这也是中国印刷业的通病。
印机现状 差距不可忽视
正视现状,找出差距,才有好的发展方向。在印刷机械加工方面,将印刷按工序分为印前、印刷、印后三大类,不包括器材,中国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印前领域,虽然北大方正等厂商的进步很快,及其对中国印刷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体上讲,与国外相比还有30多年的差距;而印后加工的差距与印刷机械的差距差不多,都有20-30年的差距。这些差距不论是在国内的市场与国际一流产品相竞争中可以看出,另外在近年来我们与国外制造商在同一舞台上的表现也体现了这一点,如2003年的IGAS展会、2004年的DRUPA展会,他们纷纷创造新技术、推出新品,而我们的新技术、新创造有多少?
造成我们与国外印刷机械差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印刷机械加工的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迟缓。在印刷机的革命和创新上,我们基本上落后了一代。国际上的印刷机械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今天的水平,它的许多结构通过长时期的实际应用及不断推翻后,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技术,这集成了传统思想与先进技术,形成了引导我们当代印刷业的主要装备。
第二,在观念上需要转变,不要认为什么都是别人的好,我们需要的是创新的思想与技术。目前我们国内的企业觉得国外的就是最好的、最先进的,都在进行仿制,尤其是一些新的印刷机械制造商。对于这些产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的生产应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严格来说,我们仿制的某些设备与技术已在国际上被否定,而且早就被淘汰了。
第三,目前,中国印刷企业的私有制和公有制的两种机制并存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许多印刷企业在采购时,对产品要求不一,也导致了在国际上低层次的产品在中国很有市场,当然这些产品用三、五年之后就报废了。从这个方面也说明了能够给中国印刷机械加工领域一些正面和指导性的建议的信息相对还是比较缺的。
第四,在企业体制以及经营管理上还有不足。以目前情况看,中国的市场给印刷机械制造业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如一些世界著名的公司在市场上能够采购到的配件在中国也可以买到,说明外部条件已经具备,问题还是在内部,还在于我们自身的的体制和管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柔印给我们启示”
20年前,中国的印刷业就开始了大步的向柔印方面发展,因为柔印具有低成本、高产出、高利益等特点,但到现在为止中国柔印的发展还不是很理想。原因就在于中国印刷企业在观念上还没有这方面的转变,也就是对柔印机的需求量不足,这就影响进口和国产的柔印机的投资。另外,配套器材的研发也影响了柔印发展。
最近我得到两个消息:一个是政府准备对过度包装问题采取措施,要求商品包装的成本不可超过商品成本的20%,这只是标准不是绝对;另一个则是中国准备大力度发展冷冻集装运输,即以后所有食物的运输都应该是低温的,从产品制造完毕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食物处于一种保护状态。这就给印刷业带来一个信号,相信这将给柔印创造一定的机遇,为柔印发展带来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当然,这对中国印刷机械的印刷机构走向合理也是一个好的机会。目前,对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上海印包正在进行,尤其是上海高斯、光华和紫宏,尽管他们目前的销售成绩都不错,但仍然还在抓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满足未来市场对我们企业产品的需求。对于上海印包来说,所做的结构调整不仅仅是简单地抓产品研发、市场拓展、规模经济策划,主要还是在抓上海印包的战略机构的大调整,尽己之力为未来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导向,提供一些帮助等。
“秋山给我们信心”
收购秋山还是在2002年,当时日本的媒体对此都非常关注,并且持怀疑态度:中国的资本进入日本,是否将日本的优秀技术卷入;中国的员工进入日本公司,日本员工的收入是否将受到影响……。对于这样的合作,我在开始阶段也有些担忧,担忧日本这么高的劳务成本如何合理解决,但这样的担忧在随后的调查研究中打消了。相对日本其他知名的企业以及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包括三菱、日立、小森、海德堡、曼罗兰等,其实日本秋山的人均收入保持在中等稍偏上的水平。事实上,成立秋山国际后的年销售收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完成全面收购日本秋山后的第一个财政年度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4200万美元,盈利150万美元;2003年度的销售收入为6000万美元,人均销售收入40万美元,盈利400万美元;2004年度的销售收入目标为8000万美元,人均销售收入50万美元。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有错综复杂的外在环境,面对未来市场、未来客户、未来印刷技术工艺的发展,我们要认清自身,全面地进行创新、不断进步,包括企业机制、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市场营销、成本控制及科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