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建筑耗能已经占到中国全社会耗能的30%,15年后,林立的高楼甚至可能占据中国一半的能源消耗。如何利用法规、政策、税收和价格杠杆,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持续进行?
榜样科技部
这是一座让人着迷的建筑。
英国卡笛夫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来北京,长城故宫都无暇他顾,只心驰神往地与她赴约。一年半以来,在控制参观的情况下,已经有来自14个国家的150多位外宾造访,全国各地2100多位政府官员、建筑师、开发商专程到此参观。
这座建筑,其实不过是国家科技部去年投入使用的一栋8层办公楼,从外表看,浅紫间灰色的楼身,静静地坐落在玉渊潭南路一条不足10米宽的马路边,惟一特别的是十字型的外形。
一座朴实无华的办公楼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是加入《京都议定书》后中国为履行二氧化碳减排而设计建设的节能示范项目,由中美双方合作完成,从1998年立项到2004年投入使用,总共花了7年时间。
8月11日,示范项目的中方负责人、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国雄背着手带记者从外到内参观了整座大楼,两鬓花白的杨介绍的时候声调高亢,他对这个楼的感情和了解程度,不亚于对自己的孩子。
其貌不扬的外观其实就很是匠心独运。杨国雄告诉记者,十字型楼体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而来的,对比其他任何一种外形和平面设计,十字型至少能节能5%。浅色外墙也是节能设计的一部分,亚光型的涂料既能反射阳光,减少外墙的吸热,又实现了漫反射,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光污染。
走进大楼,没有看到什么金碧辉煌的装饰,但杨国雄介绍说,这里使用的墙体和窗户材料都是高效保温隔热的,比如大楼采用的窗户玻璃,是一种中空镀膜低辐射、夹层充以氩气的特定玻璃,K值(衡量隔热性能的指标,越低隔热效果越好)为0.97—1.6,而一般玻璃的K值在3以上。通过这些节能材料和技术的使用,示范楼在护围结构上比普通楼节能50%。示范楼1.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耗热量仅相当于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
杨国雄介绍说,“2005年春节,全楼停止供暖7天。室外大雪纷飞,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0℃,但计算机监测显示,大楼楼道只降温2℃,有窗的办公室下降2-3℃。”
一层的中心控制室是全楼的心脏。桌上一字排开的5台显示器,楼宇自控、冷热交换、电梯、给排水、太阳能电力等各项指标尽收眼底。杨国雄介绍,整个大楼共有2000多个各种类型的传感器,采集楼宇运行的水、电、空调、电梯等设备的状态、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灯光照明、消防安全的各种信号,控制室的电脑可以有效监测和控制各项运行指标。
杨国雄向工作人员交代空调的使用:“天气太潮了,多开一个机组除湿。”工作人员简单点了几下鼠标,任务就完成了。在大型写字楼中,空调耗电比最高,一般占到37%。杨国雄介绍说,如果按照国家标准,示范楼的面积至少需要采用800冷吨的空调设备。但因为保温围护好,事实上空调系统只有200冷吨。节能楼的空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分成了12个小机组,可实现20-200冷吨间的不同组合,适应不同制冷量的需要,同时,该空调系统还采用了夜间用电低谷期蓄冰、白天用电高峰期化冰释冷的峰谷系统。
示范楼的两部电梯也有讲究,采用的都是按乘载量调节的变频系统,这一系统能避免“大马拉小车”的能源浪费。
杨国雄的办公室位于大楼顶层。一般写字楼白天也灯火通明,但这里明亮的办公环境,完全依靠了自然采光。他介绍说,这是因为采用了铝合金反光板,既避免了阳光对室内的直射,又将阳光反射到室内顶棚,漫反射于空间,达到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的目的。
办公室里没有一个灯具开关。而采访过程中,屋里的一排节能灯自动亮起。杨国雄介绍说,示范楼采用的是全智能的照明系统,根据保持桌面300勒克斯最佳阅读的需要,自然光缺多少,灯光就补多少。而且办公楼内还设有红外感应系统,人去楼空之后,灯光会自动熄灭。
办公楼的屋内照明能耗通常占总能耗的28%,当然也是这座大楼节能的重要环节。按以往的设计规范,办公楼每平方米需配备24瓦的照明设备,国家实行绿色照明工程促进项目以后,这个标准调整为13瓦/平方米。而示范楼采用的是6.7瓦的节能灯具,是新标准的一半。又因为采取了从0—6瓦的全自动控制,示范楼室内灯光实际使用效果低于4瓦/平方米。即使加上楼道长明灯、厕所灯综合考虑,照明一项又能为整个大楼节能15%左右。
杨国雄介绍,示范楼仅节电一项一年就达到90万度,可节省经费60万元,其楼宇运行的全年总能耗比普通建筑节省72.3%。
走出杨的办公室,就是翠竹婆娑、夏英缤纷的屋顶花园。这里种植着80多种植物,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而所有的灌溉用水都来自示范楼的雨水收集池。
示范楼还使用了无水型小便器,尿液通过化学处理,一个小便池全年可以节水14吨。加上节水型红外感应式洗手龙头以及3升坐便器的应用,500人使用时,年用水仅为7000吨,比按250人设计的17800吨/年又节省了1万多吨。
建筑耗能占据中国全社会三成能耗
2005年夏天,节能在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6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中发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明确部署了地方和部门的节能工作。7月5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7月21日起,国家发改委、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新浪网等众多媒体,推出“公民节约行为准则”征集活动,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节约,共同行动”的宣传活动。
“节能之所以如此受重视,是因为能源问题已经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美国能源基金会副主席、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杨富强对《商务周刊》说。
美国能源基金会是一家总部设在旧金山的非赢利性非政府机构,从1990年代开始与中国政府合作,是“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和“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等一系列大型国家能源项目的资助者,《可再生能源法》、《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汽车燃油标准》、《工业企业能效协议》(企业与政府之间达成的节能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协议)等每一个重大节能措施出台的背后,几乎都能看到这家基金会的身影。
“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GDP再翻两番,但能否再重复一倍能源支持两倍经济发展的奇迹,将关系到我国和全球的能源安全。”杨富强说。
但目前关于节能的话题,人们说的更多的还是工业企业如何提高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率、大城市是否应该控制小轿车尤其是耗油高的大排量轿车等等,极少有人把目光投向自己每日出入的建筑上。
“在国内,建筑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耗能大户,建筑节能需要倍加重视。” 杨富强介绍说,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表明,1992年,建筑耗能还只占中国全社会耗能的15%,到2000年,此项比重就提高到27.5%,2020年又将增加到40%,如果加上原材料的运输和损耗等,当年可能5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上。
在建筑耗能方面,据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目前我国每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水泥的能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50%。2002年,我国水泥排放的粉尘为1000万吨,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真安形容说:“相当于把两个水泥厂的产量排上了天空。”
中国从1980年代已开始陆续颁布和实施相关节能标准。建设部科技司节能处处长梁俊强介绍说,1986年,中国颁布了在北方地区适用的民用建筑设计标准,要求节能达到30%;1996年,开始推行50%的节能标准;2001年和2003年,这一标准开始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南方地区)推广。2000年,建设部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也开始实施。
但中国建筑节能进展非常缓慢。建设部提供的数字称,2002 年末,全国只建成节能建筑2.3 亿平方米,仅占城市建筑面积的2.1%。
近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央视《对话》栏目透露,建设部刚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17个省市中按5%的比例抽调今年的新建建筑,北方90%的住宅建筑按节能标准设计,但只有30.6%实现了设计标准;中部地区仅19%的建筑按节能标准设计,其中14%得以实施;南部最差,只有11.2%的住宅建筑做了节能设计;在南北交界地区,节能设计占58%,不过施工验收后只有23%按设计完工。
与居住建筑相比,公共建筑有着更大的节能空间。一直研究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与薛志峰博士,从1998年起就着手调查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问题,两位学者近期在向北京市建委提交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北京市现有公共建筑约15870万平方米,占全部既有建筑面积的41.5%,但其总耗电量却占到78.2%。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厦共有500余幢,总建筑面积2080万平方米,这些被称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面积只占北京民用建筑的5%,但其年耗电量却高达33亿度,相当于全北京近一半的居民生活用电量。这其中,大型公建每平方米耗电量是普通公建的5倍,是住宅的17倍。清华大学的调查认为,这其中,30%的电耗是被浪费的。北京市大型公建每平方米的年耗电量在165千瓦时左右,几乎是普通居民住宅的10倍,而其中有49.5千瓦时纯属无端浪费。
自2003年以来,全国各大城市都面临大规模缺电。根据北京市电力公司的预测,今年北京电力负荷最高将达到1070万千瓦,电力缺口超过100万千瓦。
单幢建筑物的能耗就相当于成百上千户家庭的总能耗,城市大型公建的节电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城市问题”。 薛志峰博士预测:在未来几年内,北京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面积将增长一倍,达到4000万平方米。按照现有的能耗指标推算,今后大型公共建筑耗电量将高达60亿度,与全市居民生活用电总量的80%相当。
今年7月1日,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是第一次为公共建筑节能制定了明确的设计标准。薛志峰警告说:“如果再不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大型公共建筑将对北京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造成压力。”
没有撬动的价格杠杆
国家科技部的示范楼为公共建筑节能提供了一个模范样本。但人们担心,节能虽好,技术是不是太尖端,造价是不是太高昂?“现在的节能材料普遍造价高,有的效果还不好。”中建集团下属负责房地产开发和工程设计的中建恒基投资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庆说,“节能不能让房地产商看到实惠,却要他付出代价,显然是行不通的。”
张庆的顾虑不无道理,此前上海、北京等地都建有类似的生态楼、节能楼,节能效果先不必说,每平方米一两万元的造价使其推广成为奢望。
但杨国雄介绍说,示范楼如果不算网络和会议系统,每平方米造价不足5200元,只比普通楼造价高300元/平方米。
“示范楼的节能措施有个鲜明的特点,并不追求单项技术做到国际顶尖,而是追求综合效果和性价比的最优选择。太贵的和不成熟的技术我们都不用,因为这个楼是用来示范推广的,并不是单纯的试验性质。”杨国雄说,示范楼为了控制成本,使用了大量国产材料和设备,“虽然技术是国外的,但国内厂家完全有能力生产,如果推广使用,造价将更低”。
杨国雄还给记者算了笔账,示范楼为节能共增加投入400万元,但运行后每年可以节省水电费70万元,除去每年预留10万元维护储备金,节能增加的投入预计可在7年内回收。
杨还指出,因为是第一次建,开工前进行了两年多的方案研究,由中美两国的12家大学、研究所和设计院开了5次国际研讨会,并依据北京地区50年的气象记录,进行了3轮计算机的全年实时能效模拟分析,选择最优方案,仅准备工作就花费了100多万。而这些工作在推广建设时就不必从头再来。
“现在再建这样一座节能70%的楼,完全可以和普通建筑一样造价,不用增加任何费用。如果按照现在国家提出的节能50%的目标,就更没有什么问题。”杨说。
示范楼证明,公共建筑节能可以在中低价位实现,建设部科技司节能处处长梁俊强也告诉本刊,据他们估算,在北方地区每平方米增加120元的工程造价,南方地区和过渡地区增加50—60元,就能达到50%的节能要求。
但另一组数据显示,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完成节能改造后,能够每年为业主节省1.2亿元的运行费用,但当这笔资金平摊到500余家大型公共建筑头上,每家经营者所得效益只有区区24万元。而如果新建一栋2万平方米的大型节能公建,则工程造价将增加240万元。
开展全民节能意识教育的同时,显然必须将节能从一场运动变成一种有利可图的事业。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8月9日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市场机制对于推动节能工作至关重要。
“必须让参与各方有利可图”,他把其中的经济原理浅显地归结为“砍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生意没人做”。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对节能推广应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以弥补由此增加的或多或少的成本。梁俊强承认,在这方面,中国目前还是缺位的。
科技部的杨国雄对此也有所抱怨:“不管节不节能,都按面积收取供暖费,这样的政策显然不合理。我们的示范楼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但冬季只需要相当于3000平方米的供暖,国家还是按13000平方米的来收费。如果收费标准更合理,我们每年又能节约19万元。”
另外,示范楼的空调虽然使用了峰谷系统,但电费收取却并没有因此得到优惠。
梁俊强介绍,我国曾经有过的惟一的建筑节能优惠政策,是节能建筑可以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但此税种于2001年1月1日已经停止执行;此外,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又发文做出新规定,原用于墙改和建筑节能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新用途不再包括建筑节能。
机制转变观念
除了价格杠杆还未真正撬动起来,另一项制约公共建筑节能的因素,是其不同于普通住宅的性质。负责北京燕莎桥附近美邦亚联酒店商场写字楼项目的美邦亚联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工程总监张家佩说:“宾馆、饭店、写字楼这样的工程项目,甲方关心的是装修有没有档次,不是房子节不节能。”
作为中建恒基投资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张庆曾参与的一个酒店装修工程,用金箔贴满一个直径3米的圆形吊顶,灯光一打,金碧辉煌。“琉璃、玛瑙、水晶……这么说吧,你能想到的一切贵重物品都可以做建材。”张庆说,“甲方愿意花一两百万修一个琉璃的泳池护栏,但对只比普通玻璃贵50块钱的双层玻璃并不感兴趣。”
而对于专业的设计、施工人员来说,节能概念还远没有在这些专业人员中深入人心。“教授们在大学里教我们的是,一个好的建筑要满足三个标准,实用、经济、美观。”大学毕业才5年的张庆说。
记者在采访中不断听到的一种说法是:“节能在全局看是关天的大事,但在局部永远是可有可无的小事。”公共建筑的设计者、建设者和所有者,都还不具备节能的原动力,对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江亿院士认为,公建节能属于“市场机制失灵”领域,单纯依靠经济杠杆调节恐难有效,必须制定相应的法规,严格监管,通过强制机制使节能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自觉习惯。
这方面,中国在民用住宅建筑的节能努力多少能提供一些经验。梁俊强告诉记者,北方住宅建筑的节能工作做得比南方好,主要原因就是国家早在1980年代就在北方开始推行节能设计标准,而过渡地区和南方地区都是从2000年以后才开始的。
其中,北京的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进行的“中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下“中国能源效率和节能”子项目的赞扬,称北京市的建筑节能“全国领先”,北京市2000 年新开工住宅工程符合节能50%设计标准的达95%以上。截止到200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节能住宅1.2亿平方米,超过既有居住建筑总量的一半,全国同期建成节能住宅3.2亿平方米,北京占37%。
北京市从1988 年开始实施节能30%的住宅设计标准,1998 年又开始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去年7月1日,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始推行节能65%的第三步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设部计划在2010 年向全国推广此标准。200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还专门制定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的行政法规,对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和政策的工程不予批准建设,已竣工的也不许使用。
“法规和设计标准的强制推广,会改变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从而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节能观念。”张庆对此有直观感受,“北京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红机砖和铸铁水管,新盖建筑基本都用节能灯,中空玻璃和感应式龙头也用得很普遍了。”他坦言,一开始并不是设计师和开发商有多强的节能意识,而是因为政府控制销售,红机砖和铸铁水管都买不着。后来他们就发现轻型砌块比红机砖好用,PVC管也比铸铁管轻巧方便。“现在要再有卖铸铁管的,估计也不会有人买了。”张庆说。
北京市建委曾经算过一笔细账:北京的大型公共建筑的综合节能潜力至少有30%-50%。其中,如果加强运行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的浪费现象,可实现节能5%-10%;通过提高空调输配设备的运行效率,可实现节能10%—20%;通过改善过渡季节设备运行方式,增加自动控制系统,还可实现10%-20%的节能效果。如果现有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完成节能改造,将每年可为北京节省用电18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79万吨。
而上海市的经验是加强监管。1998年,依照《节约能源法》和地方性的《节能条例》,上海市专门成立了一个独立于各行政部门之外的节能监察中心。该中心下属于上海市经委,开展包括工业、电力、建筑等各方面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中心成立7年多来,已经对上海500多家建筑设计单位进行了两轮以上行政执法检查,同时进行了相关的节能法规和技术的培训与宣传。当地开发商、设计院和建筑公司对节能的态度也逐步发生了转变,上海节能监察中心副主任姚茂兴表示,开始第一轮检查的时候,设计院并不了解什么是节能,工作中也会有一些抵触,但是现在中心和很多设计院形成了良好的关系,设计院会主动寻求中心的技术指导。
但在法规和监管方面,全国的普遍情况是,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节约能源法》侧重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只有一条,难以起到实际作用。对于建设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及相关的建筑节能标准,不少省市根本不予理会,或者只是敷衍了事。
已经从事了7年节能监察工作的姚茂兴表示,在他们行政执法的过程中,也常常遭遇无法可依的窘境。“我们只能依据国家的《节约能源法》和上海市的《节能条例》,但是这些法规并没有不节能如何处罚的规定。”他介绍说,“建设部的《节能管理规定》有相关条文,但只有建设系统内的部门才有执行的权力。”
能源效率和节能项目建议,国务院应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使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治化的轨道。姚茂兴还建议,国家应该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节能应该作为审批项目之一纳入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