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对交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日前在长春举行的2005年交通信息化论坛所传递的信息。记者从交通部有关部门了解到:在“十五”期间,公路、水路领域运用信息技术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和管理手段等进行改造,全面提升了交通运输系统的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交通部正在抓紧制定《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规划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
“十五”信息化成果
显效行业各层面
当前,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交通信息化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宏观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交通部相继制定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交通(公路水路)信息化建设指南》等近10个宏观性指导文件。全国已有22个省厅依据部有关要求制定了各自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
在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面,体系日趋完善,已经从前期了解需求、分析需求进入了有序建设阶段。制定了《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化指导意见》、《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导意见》、《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集》和《交通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以及相关的查询系统,同时在ITS、EDI以及物流技术标准领域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
在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方面,成效明显。部机关信息化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开通了视频会议和可视电话,所有省厅均建立了办公局域网,17个省已建设完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行业专网,29个省厅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信息化取得重要进展。在规划、勘察、设计等工作中,CAD和网络联合设计基本普及;在建设管理方面,信息化施工技术已开始采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55%的省区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海事基建方面,已建成26个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和72个雷达站。
在交通运营管理领域,信息化已有较大突破。联网收费已覆盖24个省,其中17个基本实现了省内联网收费;公路客运监控系统在57%的省区得到应用;危货运输监控系统在14个省交通主管部门得以采用;全国已有道路运输GPS监控中心13个;水上安全监控系统在11个省得以应用。
在运输企业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已呈现良好势头。吉林、上海、江苏、海南、新疆等省、市、自治区都实现60%的二级以上客运站客运联网售票,不少省份应用了货运配载系统,并逐步向物流信息平台过渡;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中近80%的运量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已有20多个港航企业建立了EDI中心,用户群超过1000个。
“十一五”信息化建设
将各领风骚
经过多年建设,海事系统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和防止船舶污染业务方面、海上应急搜救方面以及航海保障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海事系统2020年发展总目标,“十一五”期间在信息化领域,将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海事业务应用系统和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加强和完善船舶交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海事应急搜救体系的建设,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规范海事测量的标准并完善航标系统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建立“全国公路网管理中心”。届时,中心将成为数字化全国公路平台和高速公路视频监控平台,具备大区域路网交通调度、提供出行信息、宏观决策数据分析功能。而这一切,都将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111中国公路管理信息化工程”(建立1个标准规范的全国公路数据库、1个提供公众出行信息的人性化公路信息服务网、1套以公路数据库为平台的业务应用系统)。为保证上述工作顺利实施,“十一五”期间将制定一套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培训一支专业的信息采集队伍,完善一个规范的公路网管理系统。
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
与推广应用将加快进行
根据“十一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规划将坚持“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强化服务”的方针,科教司信息管理处处长林达铭在会议上提出,围绕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进一步加强交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解决基层业务流的信息化应用和体制不顺这两个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
推动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促进全行业的信息共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今后贯穿交通信息化全过程的主线。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开发行业管理信息系统。重视创新,加快交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强交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升全行业员工信息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