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对住宅的关注早已不只局限于户型、绿化、交通等方面,而是把更多的兴趣投向小区的信息服务、安全防范和物业管理等配套设施上。面对这种社会需求,智能化开始成为住宅开发的一项重要竞争因素。
智能化住宅是将各种家庭自动化设备、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与建筑技术及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它重视人与居住环境间的协调性,希望人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居住环境。公认的智能化社区包括“小区安全防护、物业管理自动化和互联网”三大主题。建设部在相关指导原则中将智能化住宅小区划分为一星级(普及型)、二星级(提高型)和三星级(超前型),其中针对普及型提出了“设立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中心;水、电、气、热等自动计量收费;实行安全防护自动化监控管理;关键设备、设施实行远程监控”等要求。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当智能化住宅对普通老百姓来讲还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时,房屋开发商就为购房者描绘了一幅幅家居建设的美好蓝图。用户入住后才发现,所谓的智能化并非那么人性化,与心中的要求相差甚远。专业机构对北京、杭州等地158个新建楼盘的智能化水平所作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住宅的智能化程度仍处于初始阶段,只有5.5%达到了建设部规定的一星或二星级水平。这说明多数已建项目连普及标准都没有达到。
业内人士认为,理论上界定住宅的智能化水平也许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根据一项调查,当前住户对居住环境的关心程度是:安全第一,居住的舒适性和小区文化氛围第二,方便性第三,完善的物业管理第四。在调查过程中,中低收入的居民普遍担心难以承受“高智商”住宅的花费。因此,专家认为,衡量智能化住宅的真正标准应该看其在功能上是否贴近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是否具有良好的性价比,而不是为了私己利益进行商业炒作,或是为了提高项目卖点而盲目拔高系统性能。
智能化住宅面临信任危机
自从智能化住宅成为房市投资的热点,相关的案件投诉率就一直居高不下。智能化住宅为何会面临如此的信任危机?综合专家意见,其中有发展商的责任,有供货商产品不成熟的原因,也有物业公司管理水平和机制落后的原因。
建设部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的专家认为,由于部门行业间的壁垒未被打破,造成了智能化的相关配套没有明确的规范,这给了个别发展商钻国家政策空子的机会;同时,一些发展商受利益驱使强打智能化招牌,这也是造成楼市纠纷的主要原因。
北京某房地产集团的陈先生认为,技术问题并非智能化住宅面临的最大瓶颈,主要原因在于还没有出现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例如,近两年的宽带建设还停留在铺路阶段,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家庭产品和服务还很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林贤光教授则认为,从技术角度看,智能化住宅系统本身是成熟和可靠的,更多的问题出在原有的管理体制上,社会资源配套跟不上发展也是大问题。他举例说,电话、数据、电视“三网合一”和电表、水表、煤气表“三表远传”曾一度热门,之所以没得到普及,并非技术本身不可靠,而是得不到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认可。
打造现代化智能家居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专家们表示,作为未来社区基本配套的智能化只能向前,不会后退。智能化住宅从起步到成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其他许多技术要想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都要经历一个酝酿和培育期一样。
据悉,为提高住宅功能质量,采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建设部拟自2000年起,用5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争取“通过采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进行精密设计、优化集成、精心建设和工程示范提高住宅高、新技术的含量和居住环境水平,以适应21世纪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另据统计,截至2002年,全国获得智能建筑市场准入资质的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商已达900多家,而且一批国际知名的设计和实施单位也开始参与到国内市场的竞争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