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产业仍有“软肋”
事实上,当前中国的能源紧张形势已非常紧迫。石油方面,胜利油田最深的油井已打到地下7000米,而且,打上一吨油中,有90%的水,开采成本逐年提高,产量却很难再有所提高。同样,大庆油田在实现年产5000万吨的最高纪录后,近年来,产量不断走低。煤炭资源更是如此,几十年的高强度开采,已将浅层的优质资源挖掘殆尽。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涸泽而渔”式的获取,将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这也就体现出可再生的“新能源”及其产业的巨大优势。然而,虽然《可再生能源法》中对于“发电并网价格”的明确规定,为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技术空白及市场培育的不足,国内新能源产业的“软肋”也显而易见。
在技术上,由于新能源发电领域各环节的科技含量高,目前,某些专有技术我国并不完全掌握。
“以太阳能发电为例,我们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电池,却连基本的电池原料都不能自给。”中科院电工所可再生能源研究部主任许洪华对记者说。据了解,太阳能电池板的原料——晶体硅——技术含量高,目前,世界上仅德国的BPSO-LAR、Qcell和日本的SHARP等公司有能力规模化生产。这使得中国太阳能电力企业获得廉价原料成为泡影。
“今年以来,硅晶片的价格上涨了100%,而硅晶棒的价格更是从每千克70美元上涨到160美元。”施正荣博士对记者说。
可以想见的是,明年元旦后,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一旦启动,对于上游原料的需求将成倍释放。届时,因“技不如人”而受制于人的中国太阳能电力企业的日子,或许没有想象的好过。
另外,在市场培育方面,由于“实施细则”在规定新能源发电“高昂并网价格”的同时,也规定了这一价格每年的下降幅度,因此,如何尽快占领传统的电力消费市场,成为新能源企业面临的棘手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新能源发电设备的一次性投资巨大,难以在短期内普及到中国普通家庭。虽然日后电费零开支和并网发电的盈利可以逐渐弥补初期投资,但动辄上百万元的设备购置费用,还是令人望而却步。
“因此,目前,新能源企业在急于抢占未来市场的同时,也应着手规划自己的市场开发蓝图,如:与银行联手,帮助客户建立融资渠道;为客户量身定做能源解决方案等等。”一位业内专家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