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2000年12月,国家西电东送工程首批项目开工仪式在贵州省乌江上游的洪家渡电站隆重举行。而在此之前的2000年8月,贵州省政府与广东省政府签订了“黔电送粤”协议。协议签订后,贵州当即开工建设“四水四火”电建项目,投资约300亿元,装机538万千瓦。后又追加开工13个项目,总投资620亿元以上。
西电东送,给长期以来一直在苦苦探寻经济腾飞之路的贵州省带来了新的发展希望。经过5年的建设,目前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已从2000年的500多万千瓦发展到1204万千瓦。今年7月,日发电量突破2亿千瓦时,最高发电负荷突破1000万千瓦,其中外送电力突破440万千瓦。
西电东送给贵州山区带来了什么?请看这一组对比数据:贵州87个县(市、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有66个财政不能自给;现在不仅所有县(市、区)财政基本得到解决,有的还成为财政强县。据统计,贵州省2004年电力和煤炭对工业的合计贡献率为34.2%,今年上半年全省仅国税系统收入就突破百亿元,同比增幅24.41%。实施西电东送战略5年时间,以电力和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已成长为贵州省最大的支柱产业。
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第一年,也就是2001年,贵州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电力对贵州经济的强劲拉动作用即开始显现。国家有关部门曾测算过,“十五”期末贵州实现向广东省送电400万千瓦以后,仅电力税收就可使全省财政增收12.8亿元。因而可以这样说,贵州经济走的是一条电力强省的路子。
贵州西电东送火电项目选择的电源点,大多在贵州西北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这里煤炭贮量丰富,便于建设大容量的坑口火电厂,综合造价也为全国最低地区之一。目前,这一带已建和在建的火电厂总规模达1310万千瓦,总投资近500亿元。这些电厂年需电煤约4000万吨,相应配套建设煤矿的年产量需达8000万吨以上。
西电东送巨大的投资,给贵州省带来了巨变。已建有电厂并发电的金沙、纳雍和习水三县,财政的收入每年都以近20%的幅度高速增长。其中,金沙县仅电和煤两项税费收入就超过了4亿元。去年,黔北电厂170万千瓦机组全部建成后,今年上半年该县仅国税收入就超过4亿元。贮量达163亿吨煤炭的六盘水市,如今已从“产煤大市”发展为“电、煤强市”,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同比大幅度增长,主要靠西电东送项目拉动。过去极为贫困的毕节地区,目前在建设机组规模达470万千瓦,已建成230万千瓦,全区经济发展速度50多年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也首次突破20亿元。装机240万千瓦的纳雍电厂,拉动纳雍县由过去的扶贫重点县一跃进入全省富裕县的行列,县政府专门在电厂附近的大山上写下了“电力托起纳雍”六个巨幅大字,描述了西电东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电力项目的建设也为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体打开了新的致富路。据金沙县和纳雍县提供的资料,一个120万千瓦发电厂的配套煤矿,不论是乡镇煤矿还是大型煤矿,包括煤炭开采,电煤汽车运输、装卸、修理等,可解决3万至5万人的就业问题。据此测算,这批火电项目仅配套煤炭,就可以解决当地30万至50万人的就业问题。以每人每年收入以10000元计,可使当地农民增收30亿至50亿元。位于黔北电厂工地附近的金沙县幸福村,过去是一个以种粮食为主的穷村。黔北电厂120万千瓦工程开工后,全村仅在电厂打工年劳务收入就达110万元。此外,村民们还从事建筑、煤炭、运输、餐饮、汽车修理等多种劳务。据村委会介绍,电厂正式开工的第二年,村民纯收入就达300多万元,80%的人家建了新房,60%的人家安装了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村”。可谓“电力兴,百业旺”,“依托大项目,奔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