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2004年以来,一些电工产品所用的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涨幅一直在高位盘整,这造成电工行业主要产品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大。资料显示,电工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已从2004年1月-5月的5.6%下降到今年同期的5.24%;销售收入利润率从2004年1月-5月的5.27%下降到今年同期的4.96%。一些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较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细分行业如变压器、电动机及微电机、电线电缆、光纤电缆、电动工具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利润普遍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预计未来从整体上看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邢玉久指出,电工行业中的很多产品都属于原材料密集型,需要使用大量的钢材、铜等原材料。这使得原材料的成本在设备制造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在60%左右,因此,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行业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反过来,由于中国电力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对部分原材料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国内市场的供应已经捉襟见肘,这就需要增加对原材料的进口,使这种成本危机呈愈演愈烈之势。除此之外,再考虑到运输、人工、管理等成本,大部分电工产品的利润微薄,这对企业的再投资、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成本上涨,产品的销售价格也随之上涨,那么就不会出现目前电工这种‘利润微薄’的情况了。”而事实上,电工产品想要提高价格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大型电站的发电设备都是要提前签订生产合同的,生产企业依据合同开工生产,同时保证按期交货。由于价格是在合同中事先约定好的,因此“企业只能按合同办事,利润被进一步压缩”,不少产品甚至陷入了“还没有投产就已经亏损”,“干一台赔一台”的境地。
另外,包括部分变压器、开关以及电线电缆、低压电器、中小型电机等处于中低端市场的产品,由于进入该市场门槛较低,导致了企业密集,恶性竞争、压价竞争的情况非常普遍,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上下游的双重压力同时挤压处于中间环节的电工行业,最终导致了电工行业 “有市无价”的尴尬。对此,邢玉久认为,电工行业企业要改变过去“重份额、轻利润”、“追求规模效益”的观念,应该把提高企业的利润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样才能在未来可能出现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理性回归 期待行业平稳发展
“现在电工行业的发展速度肯定是超常规了,我们还是希望其回归到一个平稳的发展状态。”邢玉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软着陆,电工行业的增长速度也会回归到一个理性的过程,这应该会在未来的几年内实现。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市场部专家预测,按照目前发电设备生产和电力装机容量的增长势头,2006年和2007年两年,每年的产量都可能不会低于6000~7000万千瓦,每年的装机容量都可能达到6000~6500万千瓦。根据国家的电力规划,到201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6.9亿千瓦,但事实上今年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就可达5.1亿千瓦左右。如果把其余尚未完成的1.8 亿千瓦均衡分配在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内完成,每年则只有不到4000万千瓦。因此,近期电工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可能是在“寅吃卯粮”,2008年以后发电设备企业将有可能出现订单骤减,甚至无活可干的“饿肚子”情况。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也已经有所警觉,最近发改委联合各部门已经封停了部分违法违规项目,并且宣布了第一批在2010年前要逐步关停的小火电项目。同时,其对电站项目的审批也将更加严格。
邢玉久指出,对于整个电工行业来说,未来的市场并不需要担心,“由于市场的基数很大,同时设备升级和电网改造是永远不可能停止的,因此市场对电工行业还是有比较稳定的需求的。”
目前发电设备企业普遍存在着对2008年以后、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可能出现任务不足问题的担心。而事实上,企业在等待国家政策的同时,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采取应对措施,利用自身在这几年良好发展机遇中所形成的显著的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和产能迅速提高等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而对于电工行业的其它细分行业,由于电源建设会有力推动和促进输变电建设,并且输变电项目建设大约要滞后电源项目建设一年左右,因而目前及未来两三年正应该是这些行业大发展的时期。
邢玉久还指出,以燃气发电、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也是摆在电力设备企业面前的一次机遇。在未来,“西气东输”50%的天然气将被用于发电,目前哈尔滨、东方、上海三大动力都已找到国外的合作伙伴开发出F级的燃气轮机。而作为无污染、可再生的风力发电也受到政府的力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