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鞍钢主体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0%以上产品已调整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板材,近年来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在生产线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8月,位于济南钢铁集团公司(济钢)新厂区的建设现场,近千名来自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忙得不亦乐乎。由鞍钢自主开发,向济钢成套输出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在建成主体厂房和两台连铸机先后投产后,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这是鞍钢首次对外输出自己的成套技术,在拥有大大小小数百家企业的中国钢铁行业,这也开创了企业间成套输出技术装备的先河。目前,该项目两台投产的连铸机组已经稳定达到和超过了计划产量。
而在十年前,鞍钢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别说输出技术,就连一套完整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装备都很难找到。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下降,企业陷入全面亏损。鞍钢是建国初为支援全国经济而组建的国家重点钢铁联合企业,一度形成初建时全国支援鞍钢,建成后鞍钢技术人员支援全国钢铁行业的局面。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成了鞍钢特有的财富。另一方面,鞍钢生产装备虽然落后,但是很多零部件能用来组装新设备,生产装备上已经有了雄厚的基础。
鞍钢集团总经理刘玠认为,鞍钢要改造,没有钱从国外全套购买新技术,只能靠自己开发创新,能省就省。为了走出困境,鞍钢“九五”期间勒紧裤带,扩宽融资渠道,开始了一系列技术改造。由平炉炼钢改成转炉炼钢,由模具铸钢改成连续铸钢,并建成了国际先进水平的1780、1700两条热连轧生产线和一套冷连轧酸洗联合机组。为了技术改造,甚至于一连好几年,鞍钢干部职工都没有涨过工资。
鞍钢技改之初就定下一条规矩: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自己确实干不出来的关键部位,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但是在引进同时要注意消化吸收,迅速形成自己的技术资源和创新能力。鞍钢1780热连轧生产线是1999年引进日本三菱关键技术建成的,而两年后,鞍钢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行建成了1700中薄板连铸连轧生产线(ASP),使自己在这一领域的技术装备,一跃而为国际一流水平。鞍钢开发出中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热连轧生产线后,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局面,从此国外向中国输出这套技术装备的要价直线下跌,从原先的80亿元-90亿元下降到40亿元-50亿元左右。
就在国内不少钢铁企业还热衷于全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鞍钢通过自主创新,已经摸索创造出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术改造新路子。鞍钢集团副总经理王明仁介绍,“十五”以来,鞍钢依靠自己的力量先后完成了矿山系统“提铁降硅”,容积达3200立方米的新1号现代化高炉和多条彩涂板生产线等的改造和新建,而通过自主设计、研发和装配调试,鞍钢的绝大多数项目所需的投资数额只到国际同类项目的一半作用,并且具备了“小项目当年投产,一年收回投资,大项目3年内投产,3年到5年收回投资”的能力。
技术改造提高创新能力,据统计,鞍钢自1995年以来共申请专利近700项,仅近3年就有近30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装备升级增强产品研发能力,担任过三峡工程总指挥的陆佑楣对此就深有感受。2004年初三峡工程对12个电站大型水轮机的蜗壳钢板进行国际招标时,由于对这种钢板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国际上竟然没有一家企业投标,情急之中的陆佑楣只好将目光收回到国内。鞍钢总经理刘玠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做出反应,决定研制国产替代钢板以解三峡工程的燃眉之急。由鞍钢技术中心和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以超常规的工作方式,经过多次试验,仅用3个月时间就轧制出替代产品,经检验完全满足三峡右岸水轮机蜗壳钢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