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五”计划把电动汽车分为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同步进行研发。
纯电动汽车是以二次电池为储能载体,以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为主。由于二次电池目前在储电量、充放电性能、使用寿命、成本等方面无法与内燃机相比,因此近一时期以来,研究进展不大,大多数研究单位已将研究目标转为混合动力汽车。
纯电动汽车存在充电时间长,要用6~8小时甚至10小时、寿命短、续驶里程短、电池成本高等不足。一辆电动汽车的造价是同类型内燃机汽车的几倍,严重阻碍了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纯电动汽车研发遇到挫折的主要原因除技术因素外,定位不准也是主要问题。
目前我们对电动汽车的定位过于完美化,甚至比燃油汽车更理想化。既要求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更环保、无污染,又要求其各项性能都优于燃油汽车,同时造价还不能高于燃油汽车。较明显的例证是:电动汽车从零公里加速至100公里/时时,要达到6~9秒时间;充电一次的续驶里程要达到300~400公里;整车质量不能大于燃油汽车;电池寿命要长,甚至要求车辆从出厂到报废都不更换电池等。在这种近似理想而又苛刻的指标要求下,很多研究者感到纯电动汽车的前途不大,转而研究其他项目。
在研发阶段就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使纯电动汽车研发工作难于进行下去。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我们在主观上希望电动汽车全面超过内燃机汽车,把电动汽车当作内燃机汽车的更高级的换代产品,用电动汽车还未能解决的“短”与内燃机汽车的“长”去比较,无形中增加了电动汽车开发的难度。实际上,我们开发电动汽车的目的是要解决内燃机汽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石油资源有限、价格昂贵、进口量大、环境污染等,而不是要获得一种比内燃机汽车性能更好、舒适性更高的代步工具,至少性能更好、舒适性更高,不是开发电动汽车的第一目标。
寄予人们厚望的燃料电池汽车,国外已开发有水平很高的样车,在欧美国家还建有加氢站在进行实验,但要实现商业化还有不少技术问题有待解决。我国燃料电池技术是跟踪国外技术发展的,有些关键材料、器件尚需求助于国外大公司,如膜、氧气泵等。车载氢气的存储如储存器储氢量少,放氢气受温度影响太大,常温下放不出来等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都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社会应用,但其仍然要烧油,仍然有污染物排放,只是内燃机汽车向电动汽车的过渡产品。
从目前电动汽车的研发进程看,纯电动汽车是比较接近于实际应用的电动汽车,但要使其进一步发展,则需要我们给它一个恰当的定位,解决它面临的快速充电、延长电池寿命等一些关键问题,而不是拘泥于加速性、一次续驶里程、整车质量等指标,那么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就有了新的思路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