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方面表示,频谱未划分、标准待确立和产业基础薄弱,这三大因素约束着RFID大规模应用。
2005年初,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对RFID应用计划的调整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并不能对中国国内的EPC和RFID应用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EPC(产品电子代码)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05年难以在商业物流供应链环节取得大规模应用的突破。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条形码市场规模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但EPC在其中所占比例不到1%,才刚刚起步。
“很难说,RFID会在什么时候实现在大规模商业物流方面的应用。”1月26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张成海表示,EPC技术的载体采用了RFID技术的超高频产品,但RFID超高频应用在频谱还没有确定;另一方面,许多标准化的工作没做,包括基础标准化的工作,同时,相关产业链还没有形成,EPC和RFID用于商业物流方面的成本还很高。
目前,RFID在中国的应用普遍是基于低频的应用,包括车辆管理、票证管理、门禁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而RFID在商业物流方面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超高频谱的。虽然ISO信息技术委员会已经将860-960之间的频谱作为全球开放频谱的统一标准,但在中国,无线电委员会EPC和RFID所应用的频谱还没有确定下来。而目前基于EPC、RFID方面的小规模试验或应用主要是基于项目审核确定频谱的。
张成海认为,只有当这些基础性问题都得以解决之后,EPC和RFID的应用才可能快速发展起来,出现雪崩式成长。
中国相关产业链不够成熟,参与者少,缺乏产业应用刺激与推动正在成为约束RFID相关标准确立的一大障碍。“制定国家标准而没有产业基础是很难完成。”中国物流编码中心秘书长谢颖表示。
据了解,与条形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还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目前中国只有5家制造商研究读写器,5家制造商在做封装,2家芯片厂商在做芯片的研发,整个产业链上的制造商远不够成熟。
张成海的另一个身份是EPCglobal China的首席代表,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EPCglobal是国际公认的RFID标准制定机构。据他介绍,目前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已经组织成立了射频工作组,跟踪国际RFID技术的发展及标准化进程,并且完成了IS00/IEC18000国际标准的跟踪、同步翻译及国家标准草案的起草工作。同时,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正在协助有关部门,希望频谱的划分能在05年底前确定下来,而相关标准的制定也希望能够逐渐推进。
而根据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2005年的工作计划,协会将在国家标准华委员会的领导下,完成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包括二维条形码新码制、ISO/IEC 18000国际标准及条形码打印机规范与应用指南的制定。
另悉,2005年,EPCglobal China、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将在6月22日,国际EPCglobal在京召开管理委员会的同期举办第三届"国际EPC、RFID与物流网"的政府论坛及标准化应用论坛。11月,第十二届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也将在上海举办,同期举办的第四届"国际EPC、RFID与物流网"高层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