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韩国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面临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走到了十字路口上:是与尖端技术接轨,使传统工业变为高附加值产业,还是把生产基地搬到国外去,以暂时保障企业收益。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韩国掀起了开发信息技术的热潮。这一热潮为传统工业的技术革新创造了条件,也增添了动力。
韩国浦项制铁公司是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接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公司。这家公司在韩国传统工业中最早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程序革新”,制定了全公司资源管理体制、客户关系管理体制、供应网管理体制等,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统计显示,这家世界级的钢铁公司在进行“程序革新”后,预算编制从过去的110天缩短为30天,制定生产销售计划的时间从两个月缩短为半个月,每月决算处理时间从6天缩短为半天,节约了数亿美元的经费。浦项制铁公司的专务柳景列形象地说,“数字技术把公司过去30多年组织血管里累积起来的废弃物都冲刷干净了”。
由浦项制铁公司率先开始进行的与信息技术接轨的活动,目前在韩国的传统工业中正以多种形式普及和推广。现代重工业公司采用的“综合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把各个生产工序的信息变为数据库的内容,用以预测产量和原材料需求量,提高工序自动化程度;大宇造船海洋公司把能够实时共享信息的个人便携电脑(PDA)运用于管道生产和管理中去;而三星重工业公司投入60亿韩元,正在开发“船舶建造工序模拟系统”。这个系统将把从船舶加工到下水的所有工序重现在一个虚拟空间里,能事先制定最佳的设备、人力配置和制作工序。这家公司预测说,系统完成后,每年能降低300亿韩元成本。
1997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就立志要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世界级“信息技术发达国家”,把信息技术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政策不仅使半导体、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成为新的主力出口产品,而且使汽车、造船、钢铁等传统工业产品仍然在“出口主导型”的韩国占有重要位置。传统工业在与信息技术接轨后,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芬兰:成功步入信息化社会以往,人们一提起芬兰,马上会想到“千湖之国”和“福利国家”。如今,芬兰却以其极高的信息化程度而受到世人瞩目。
作为一个高科技国家,芬兰拥有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芬兰的有线电话网已实现100%数字化,数字光纤网也已覆盖全国;在芬兰的机关、企业等机构里,使用电脑的人已达到90%以上;家用电脑迅速普及;平均每百名芬兰人拥有36台电脑。芬兰的移动电话数量已超过固定电话,平均每百名芬兰公民拥有75部移动电话,人均移动电话拥有量名列世界前茅。从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平均每百名芬兰人中有互联网用户25个。这一普及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芬兰,90%的企业和公共部门已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人们已习惯于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企业则通过互联网从事电子贸易、银行支付、产品广告和企业形象宣传等工作。芬兰还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电子银行系统。在芬兰,通过银行计算机网络付款或在线购物已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政府就将建成信息化社会作为其首要发展目标,并于1995年制定了信息社会发展战略。
为此,芬兰政府制定和修订了电信法、数据法、商务电子通信法、电子签名法和信息社会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完全开放了电信市场,在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资,为信息与通信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此外,芬兰政府还制定了创新计划,加大了对高新技术的投入。近10年来,芬兰政府,特别是企业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资金大幅增加,政府在全国科研开发总投入中的份额,每年均保持在30%至40%。2001年,芬兰用于科研开发的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约占3.4%,在世界上仅次于瑞典,名列第二。
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芬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的森林工业、金属工业、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已成为芬兰国民经济中并驾齐驱的三大支柱产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和环保等领域内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芬兰的产业结构已越来越多元化、效率化。所有这些都为芬兰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来源:浙江日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