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年底开放的行业,在全行业洗牌的前夜,《中国财富》为您挑选出物流行业具有代表意义的变革事件。
UPS:单飞中国
2004年12月,全球最大的国际快递巨头之一UPS宣布,至2005年底一年内脱离合作伙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UPS将向中外运支付1亿美元,完成23个城市的快递业务交接。业务交接从2005年1月开始,首先在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和青岛展开,到年底UPS将在其他18个城市获得国际快递业务的直接控制权。近些年UPS在中国市场的业务飞速增长,去年增长率是40%,到2004年底达90%。跨国快递巨头2004年在中国市场上动作不断,联邦快递于11月1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业务总部,它在中国的业务增长率达到50%以上。
DHL、TNT:变形渗入国内业务
2004年5月,DHL公开宣布自己进入国内快递业务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而根据政策规定,2005年以前外资不能涉足国内快递业务。DHL开展的国内业务刻意避开了与中国邮政的直接竞争。如DHL在国内推出两项国内快递业务分别是“2~30千克24小时包裹递送”和“30~1000千克48小时递送”,恰巧避开了EMS最擅长的两千克以下范围。2004年10月,TNT(天地快运)宣称要在中国国内以特许加盟的方式开展包裹快递业务。专家分析,TNT此举也意在拓展中国的国内快递网络,真可谓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物流人才:年薪过百万
2004年2月26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宣布,正式将美国注册物流师(CTL)认证考试引入到中国市场。这是我国首次引入国际权威的物流专业认证考试。中国目前拥有国际认证机构颁发的物流专业管理资格证书的物流管理人才不足百位。而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的量为600多万,北京缺40万,上海缺60万,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出色的高级经理和总监是市场上最缺的,年收入达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种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还在以15%的速度增长。
邮政:终于迈出实质步伐
邮政上市的传言由来已久,2003年底曾一度沉寂。2004年一直步伐缓慢的中国邮政在整个大环境的压力下也做出一些实质动作。5月,《关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国家邮政局主辅业分离改制的依据,在全国试点省市局所中推行。8月,国家邮政局又悄悄地在全国多个区域进行EMS独立运作试点。知情人士透露,邮政此举是为了将各地EMS业务独立出来组建全国性的EMS总公司,然后将EMS独立打包上市。8月18日起,中国邮政正式开通特快专递“全夜航”,全面缩短了特快专递的送达时间。
无线技术:助物流 “变脸”
《中国财富》9月份的封面故事曾详细探讨过无线技术如何为零售、物流等诸多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虽然中国现代物流行业起步较晚,但是技术方面却可以与世界同步。海尔物流园通过运用无线设备,使仓储面积减少了43个足球场那么大,库存周期由30天降低到10天。而无线技术运用在交通领域内,就能极大地改变现在空载率高居不下的现实。举个简单的例子,运输公司的车辆信息可以随时汇总到CallCenter(呼叫中心),系统可以监控车辆状态,判断是满载还是空载,然后就近调度,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物流园:空置率高待清理
物流园虚热是2004年一大现象。中国的物流园区2001年兴起,2003年掀起建设高潮,据统计,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建的大小物流园区近千个,圈地数百或上千亩。新物流园区动辄投资上亿甚至几十亿元。与之相对的却是我国物流园区空置率达60%以上的事实。物流园区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地方行政主导的产物,不少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大规模、大投资、高标准,无视巨大的物流园区建设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由于缺少企业进驻,有的物流园区大面积荒芜。2004年中,银监会开始对物流园区的贷款进行全面检查。
上下游:联姻与整合
2004年9月,长虹集团和中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在国际运输、物流、服务、信息等方面展开更深更广的合作。中远将为长虹新一轮的发展战略提供更完整的供应链服务,同时为长虹提供海外网络资源。长虹则将中远作为家电及其他全球采购物料运输与物流业务的主要提供商,并首选中远为家电产品的主承运人。知情人士称,双方有可能合资成立物流公司。作为物流行业的上游产业,家电巨头向来重视物流环节。海尔在1999年就建立了自己的物流公司,2002年度海尔物流营业额已超过200亿元。
伊藤忠:一招进入中国物流
继2004年年初与朝日共同收购康师傅饮料事业50%股权之后,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于4月份再次宣布收购康师傅旗下全资子公司顶通控股有限公司约49.99%的股权,价值为近1千万美元。伊藤忠社长丹羽宇一郎表示,将通过这次交易开展在中国的物流事业。顶通拥有5个物流子公司,已在中国71个城市建立了物流中心,拥有仓库71处、员工共413人。伊藤忠通过此举获得了康师傅一个覆盖面最广的销售网络,康师傅则希望能学习到伊藤忠在日本及全球范围物流领域的丰富经验。
“中美民航协议”:催生机会
2004年7月24日,中美两国政府代表签署了“中美扩展民航服务协议”。 其中核心消息之一是中美指定航空公司被允许飞往对方任何城市。这个协议的主要受益者是中国市场上的国际快递业。对在中国市场上的这几家国际快递巨头来说,新协议带来的最大利好是,允许在未来6年内分阶段将双方的航班数量由目前的每周54班增至每周249班,其中111班为货运航班。而且,新协议允许美国的跨国货运业在华开设货运转运中心。就在中美签署这个议定书之前,联邦快递和UPS都提出了开通新航班的申请。
物流税改方案:行将出台
2004年8月,9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通过审批。业内人士认为,物流业税务改革将因此获得政策突破,长期困扰物流业发展的重复纳税、税赋不平等、抵扣难的问题可望部分得到解决。该《意见》建议在规范物流业市场准入基础上,统一按3%征收营业税。营业税是物流企业税赋较重的税种。物流业是微利性行业,毛利只有4%—5%,税后纯利只有1%—2%,目前3%、5%的营业税两档税率过高。此意见的出台对整个物流行业的影响非常大。
拿什么来拯救你
有人说海尔国际化时输出的都是低端品牌,也有人说联想太过盲目和冲动。但是,他们能在各自的领域撑起大旗,努力学习和消化国际巨头的管理经验,并且拼命尝试保住份额并向外开拓,这种魄力足以让人感叹。而眼看临近物流业全面开放的期限,却找不出一家类似的物流公司,这不得不说是整个行业的无奈与悲哀。
僵硬的中国邮政因为体制问题根本无法顺利分拆上市,兴起的民营企业虽然成长势头凶猛,但毕竟底子薄,在跨国巨头面前不过是面对大象的小蚂蚁。近五年来邮政特快专递业务的市场份额已经由97%降到了40%,而此时,UPS和DHL均以40%、50%的增长率一路狂奔。虽然国家有外资不能介入国内快递业务的规定,但这些巨头们从未放弃以变相的方式渗入这个领域。DHL也在2004年公开了这个众人皆知的秘密,宣布介入中国快递业务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跨国巨头一旦得到许可,绝对要成立独资公司,这一点从UPS以1亿美元买下中外运的控制权足以证明。
而我们的讨论还不能停留在包裹运送阶段,这只不过是物流行业的初级阶段。类似于UPS这样的公司早把注意力集中在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上。这不仅需要有包裹递送业务,还要有物流管理、全球货运代理、在线工具及金融服务等新的业务项目。对于中国物流企业来说,要求短时间内出现一个要经过100年磨练才形成的企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我们有很多物流公司,为什么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只做好一部分,然后把整个环节连接起来?
也许我们现阶段还不能像他们那样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可以提供包裹跟踪服务,我们也不可能为了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就无休止地提高运营成本。他们统一的工作服380元一套,而我们的也就35元左右。但是我们毕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邮政的强大网络,关键看如何利用。
落后并不可怕,最怕的是在兵荒马乱中迷失了自己。为了获取眼前的蝇头小利,输掉了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