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景气期已经来临近两年电力设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其增速前所未有,呈现出生产销售增长迅猛、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走势。这得益于国家加大对电力固定资产建设投资力度,使得发电设备和输配电设备行业增速较快,加快了基础类产品的需求增长。另外由于电力设备行业不是宏观调控的直接调节对象,宏观调控对于电力设备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小。
根据当前电力设备行业经济运行良好态势分析,2004年电力设备行业经济运行的总体走向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预计工业总产值(现价)可达7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0%;产品销售收入可达65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8.6%;工业增加值可达19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5%;利润总额可达35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52.2%。电力设备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预计完成450亿美元,增长21%左右。行业其他经济指标预计也将有20%左右的增长。
电站设备行业迎来发展最高峰据预测,2004~2005年期间平均每年水电装机容量增加1055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增加4270万千瓦。2006年~2010年之间预计平均每年水电装机容量增加94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增加2886万千瓦。 电站设备行业的发展与电源投资规模息息相关,电站设备行业2005年将迎来其发展的最高峰,2005年以后由于电源投资规模呈现降中趋稳的局面,电站设备行业也将呈现一种平稳发展的局面。“优先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方针,这将给水电制造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该行业中企业数量较少,进入壁垒高,市场份额相对集中,每个企业都可以受惠于行业总体景气。随著国家对电源结构的调整,采取优先发展水电的政策,进一步优化火电机组的技术结构,未来将不断提高大机组和高性能机组的比重,同时积极发展风电和核电等新型能源,电站设备行业还将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重点关注哈空调(600202),公司作为我国唯一具有大型电站空冷凝汽器生产能力的企业,经营业绩未来必将出现大幅上升。
近期国家发改委发《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要求设备制造企业不得向违规在建电站项目供应设备。据悉大部分设备企业手中订单约有30%左右为违规建设项目,一旦违规项目停止建设将给设备制造企业带来一定得经营风险。具体表现为:大型电站设备生产企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小,另外宏观调控将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电站设备行业的景气周期;中小型电站设备生产企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将面临一定的撤单风险。
总体上看,电站设备生产企业近两年已经成为典型的卖方市场,价格及产量均大幅上扬,近两年经营业绩出现大幅增长。虽然2006以后电源建设的速度可能放缓,但是部分电站设备生产企业已涉足风电、核电和煤气脱硫设备领域,其未来持续增长的预期仍然看好。
输变电设备行业加速增长。2005年我国供电形势为:缺电范围缩小,缺电程度缓解,最大缺口1200万至2000万千瓦,季节性缺电,电煤供应等随机性缺电明显;电网和电源投资失衡的矛盾也开始显现。
为建设坚强的网架结构、充裕的跨区跨省交换能力和输配协调的电网,电网投资应占行业投资的40%至50%,在电网滞后阶段更要达到50%左右。1998年以来,电网投资比例逐步接近合理水平,电网瓶颈制约得到初步缓解。随著近些年电力再度紧张,电网投资急剧下降,初步估计2003年电网投资比例下降到30%左右,2004年前三季度为28.4%。电网建设滞后效应可能在近几年凸现,在电源供应总量满足需要的基础上,也可能因电网滞后造成局部地区继续拉限电。我们预计从2005年开始电网投资的比例会出现一定的增加,2006年以后电网投资会超过电源投资成为电力建设的主要方向。
家加大电网投资,大力推进“西电东送”、全国联网以及积极发展水电、坑口火电大机组的政策背景下,长距离输送电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样无疑对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特别是行业内的优势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十几年中仅直流输电就将投入800亿元。
随著电网电压等级的提高,输变电设备对电站设备的配套定额也呈增加之势。因此,输变电设备不但将随著发电设备的增长而增长,而且增长幅度理应更大、更持久。这种增长不仅是产量的增长而且是电压等级的提高、产品品种的更新和水平的提升。我国输变电制造行业正面临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建议重点关注相关上市公司特变电工(600089)、天威保变(600550)、平高电气(600312)和上电股份(600627)等。 低压输配电一次设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且竞争激烈,毛利率很低,总体供过于求,很多低压电器企业将面临被兼并。 此外,电力环保设备行业受电力投资速度加快以及环保产业政策的影响,行业面临巨大发展机会。电力环保设备主要包括煤气脱硫设备和除尘器设备。其中煤气脱硫设备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不高,竞争较激烈,行业内公司毛利率普遍偏低,目前己进入微利时代。而大型电站机组用电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生产企业一方面技术壁垒较高,另一方面由于电站机组的大型化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面临著良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