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单体规模、效益,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能力,丹东少有在全省叫得响的大企业。但是,论丹东创造的以小规模大群体的民营企业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大幅度增长的“丹东模式”,却绝对可以在全省叫得响。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丹东的民营企业真正撑起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大梁,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也正是这些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建功立勋,才使丹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的产值和利润同比增长都在25%以上,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尤其是利润,同比增长竟高达48.9%。而在这其中,丹东的民营企业则是肩负重任,他们全年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90%。
解析丹东民营企业大发展和快发展的奥秘,一个最有价值的经验就是,丹东有一个“不求单体规模,只求群体效应”的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丹东市委市政府领导把它叫做“丹东模式”。而用丹东市一个民营企业总经理的话说就是,一群狼齐心协力也能战胜一只狮子。
小船组成大“舰队”
在丹东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化工医药等行业,产值超亿元,利润超千万,真正称得上大企业的只有辽宁曙光汽车集团、丹东化纤等很少的几家企业。丹东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几百人的生产规模,百万元利润左右的中小企业。但是,如果站在行业的角度来认识丹东的民营企业,我们就会发现“奇迹”。
出丹东市区不远处就是五龙背镇。过去,四面八方的人往这里奔是为了洗温泉澡;现在,全国各地的人往这里奔是为了来做生意。如今的五龙背镇可是风光得很,不但温泉出名,而且还竖起了“全国最大的过滤材料生产基地”的大旗。扬起这面大旗的就是镇上的十多家过滤材料民营生产企业。
在五龙背镇采访,看这些过滤材料生产企业,振奋人心,引人深思。他们的生产规模都不算大,大的百十来人,小的几十人,有的还厂挨厂。照理说,这样的企业在市场上是很难大有作为的,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技术上相互交流,携手开发市场,用团结协作来弥补单体企业规模上的不足。就是这些小企业,在用自己独特的生产经营实践,证明一个道理,竞争中协作,协作中竞争,依靠全行业的大生产,全面占领市场。正因为他们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依靠共同的发展建设起了全国最大的过滤材料生产基地。
在丹东,市里有关部门的一位领导是这样说的,丹东的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虽然都不是很大,但,不大不等于没有发展前途,不等于没有市场竞争实力。企业生产经营的品质是管理,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有自己与他人所不同的“绝活”。当一个个中小企业拧成了一股绳,以自己独有的经营管理特色和产品特色,形成了产业上的大群体,在市场上同样也能战无不胜。
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丹东传统的轻纺工业陷入低谷,企业纷纷倒闭、破产,职工大批下岗、待业。一时间,丹东的企业靠什么模式来振兴,丹东的经济靠什么产业来支撑,就成为丹东市的决策者们深思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丹东制定出一个适合丹东市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就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基础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民营企业;不求单体规模,只求群体效应,用企业数量的庞大和产品涵盖面广的优势,换取产业规模的壮大。
于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丹东的民营企业就根植于一个又一个新兴的工业行业这块“土壤”,紧紧围绕同一个产业项目,成批量、成规模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最值得一提的是汽车配件产业。现在,丹东的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已经发展到160多家。这160多家民营企业的单体规模大多都不是很大,但它们却生产直流起动机、涡轮增压器、油泵电机、半轴、曲轴、仪表等50余种产品180多个系列,形成了为国内数十家著名汽车企业集团和柴油机厂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群,今年全行业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5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大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
前阳镇,也是丹东市区附近的一个小镇。但谁能想到,小小的前阳镇竟是全国最大的造纸机械设备生产基地。几年前,开始有数家民营企业在前阳镇建厂生产造纸机械设备,并逐渐显露出发展前景广阔的趋势。抓住这一时机,丹东在前阳镇建起一座工业园区,引导民营企业将造纸机械设备这个项目发展成为一个大的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前阳镇的造纸机械设备产业形成了生产规模,民营生产企业已经由当初的几家发展到近20家。
现在的丹东,像过滤材料、造纸机械、汽车配件这样靠民营企业的群体优势发展壮大起来的工业产业项目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并且都已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排头兵。全国最大的民用常压锅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工业磨具生产基地等,都诞生在丹东的这块土地上。在一个城市里,能有这么多的工业行业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必然前景光明。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丹东,可以把他们的发展战略称之为“丹东模式”。这个模式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一个工业行业内,不单纯地追求单体企业规模的强大,而是充分利用小企业便于管理,竞争灵活,产品扩张迅速等特点,积极从企业的数量和产品的种类上,构筑产业的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讲,“丹东模式”令我们振奋。
“龙头”扬起“龙身”舞
当然,并不是一切都小就好。
其实,对于丹东的民营企业来说,小是相对的,把产业规模做大,把企业的实力做大,才是绝对的。而实现这个目标,在一个工业行业内,“核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曙光半轴公司负责产品销售工作的曾岩在2004年里心情特别地好,他负责的产品销售工作这两年真可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3年,全公司产品销售收入是6000多万元,到2004年就达到1个亿,在全国同行业中,“半轴王”这把交椅曙光公司坐定了。
曙光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半轴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过收购国有企业东方增压器厂,扩大了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强了企业的经营实力。
当丹东的民营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之后,丹东的决策者们又开始勾画更长远的发展蓝图。这就是,当全市的民营企业围绕一个又一个行业发展起来后,还不能满足于数量上的发展和数量上的形成规模。更不能单纯地依靠数量上的规模去参与广泛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到了这个发展阶段,培养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龙身”,让各个行业的民营企业的“群体效应”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能让“丹东模式”尽可能地推动丹东经济快速发展。
丹东市发改委的一位负责人说得好,发展现代化的产业大生产,仅仅靠“集团冲锋”仍然是不够的。一个城市需要有一批能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规模型企业,一个工业行业同样也需要有一批能带动全行业快速发展的排头兵。丹东的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壮大起来,就是因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曙光半轴公司就是这么诞生的。曙光汽车有限公司是丹东市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过去,曙光汽车虽然也生产汽车半轴,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市委、市政府通过多方工作,创造条件让曙光车桥收购国有企业东方增压器厂。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很明确,积极扶持曙光车桥发展成为全市汽车配件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它来带动全市汽车配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曙光汽车收购东方增压器后,成立了曙光半轴公司,将双方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规模,一跃成为中国的“半轴王”。而更重要的是,在曙光公司的带动下,丹东市的汽车配件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丹东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这只是一个有着巨大代表性的缩影。凤城市有一家名字叫“丹东玉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这几年发展得很快。它依托凤城上万亩的草莓生产基地,生产的原汁、速冻罐头大部分销往国外市场,是丹东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丹东玉华的影响和带动下,同在凤城的君奥食品、精湛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奋起直追,也都发展成为能带动四周乡镇近万户农民从事产业化生产的“小巨人”。
其实,像曙光半轴公司和丹东玉华这样的龙头企业在丹东八个重点行业内还有很多。航宇锅炉公司、蓝天环保锅炉公司、大方能源技术公司、凤城能源设备厂等企业都是如此。这些企业看似规模并不大,但在行业内却绝对称得上是“龙头老大”。也正是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300多家规模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才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造纸、化工、农产品加工等行业里挑起了丹东经济发展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