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上世纪末“人类基因测序”被认为是一项类似人类登月的伟大工程,当该工程面临进展缓慢的困难时刻,是分析化学家对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的重大革新,促使这项伟大的工程得以提前完成,从而揭开了后基因时代的序幕。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糖组学等组学的发展,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向分析化学提出了更高、更严峻的挑战,也为分析化学特别是色谱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特别是色谱分析的发展和进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于2004年8月17 - 20日在宁夏银川召开了“色谱分析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由宁夏大学承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近50人,他们都是活跃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会议期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作了主题报告,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陈义研究员就我国目前色谱发展的现状及战略作了专题报告,基金委化学部庄乾坤教授就近年来我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的资助情况和学风问题作了报告。与会专家就色谱分析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色谱分析的发展战略和色谱分析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一.关于现状和挑战
1. 近年来,中国的色谱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成果,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特别是色谱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色谱与其它分析技术的联用表现得异常活跃。
2.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研究水平在整体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创新研究少,跟踪研究多;理论研究少,应用研究多;国产仪器少,进口仪器多,尤其是高端仪器,几乎是进口仪器的一统天下。
3. 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第一,面对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复杂体系,如何发展高效、高速、高选择、高灵敏和高通量的分析技术,包括这些技术的基本理论;第二,面对国际贸易、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国家安全等实际应用问题,如何发展痕量或超痕量物质的新型检测方法;第三,面对各种分析技术得到的海量数据,如何发展新的化学信息学方法来高效快速地处理这些数据;第四,面对科研和生产中对高纯度物质的需求,如何开发更有效的制备分离技术,包括传统制备色谱的新型填料,手性药物分离填料的开发;第五,为实现高效、高速、高灵敏和高通量分析,如何发展新的高效样品处理技术。
二.关于发展战略
1.色谱科学基础研究方面:
(1) 加强对原创性研究的资助,特别是理论创新。鼓励进行探索性研究,争取在国际一流期刊多发表高水平论文,争取主办国际上有名的学术会议,扩大中国学者的影响,提高中国色谱研究的国际地位。在适当的时候争取设立类似973的重大项目。
(2)加强技术创新研究,针对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环境和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发展多维分离技术和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包括新型色谱填料和样品制备技术的开发。加强有机或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力争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技术创新。
(3)加强学科交叉,特别是与生命科学、临床医学、药物研究、环境科学相结合,吸收相关领域最新技术为色谱所用,同时为相关领域提供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
(4)重视与色谱有关的化学信息学研究,开发海量数据的有效处理方法。
(5)小型化、微型化及集成化仪器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2 . 色谱技术应用研究:积极面对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针对国家目标,开发相关新技术和新应用。
(1) 食品安全、国家目标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
(2) 结合制药行业和精细化工行业,提供高效分离新技术。加速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开展制备色谱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3) 积极参与和促进各种先进的标准制定及其理论和方法研究,为在国际贸易中保护民族利益、为国家的安全、反恐做出贡献。
3. 关于仪器发展的产业化问题:近期工作,应该重视仪器的开发和制造,在微型化、集成化和实用化等方面作出特色。在包括色谱仪、质谱仪的硬件和软件开展研究,色谱填料的产业化等。从长远来看,建议国家进一步制定促进分析仪器开发和产业化政策,充分鼓励各种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形成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化的良好机制。
三.关于人才培养
1. 加强色谱相关领域的教育和推广,从本科生教育开始,到研究生培养以及在职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开展工作,扩大色谱学科的影响,稳定色谱工作人员队伍。
2. 注意发现和鼓励青年科技人员从事色谱分析基础研究,为色谱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
3. 注重学术道德,加强学生和研究人员在相关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