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年来,通用电器公司(GE)生产的电灯泡、冰箱、喷气发动机、涡轮机等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GE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巨头。然而,许多人并不知晓的是,GE的巨额收益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金融服务而非产品销售本身。据悉,2003年GE的150亿利润中有51%来自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
集中力量办“大事”
从2001年杰夫·伊梅尔特接替杰克·韦尔奇担任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之日起,银行类业务就开始在GE大张旗鼓地展开。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GE的资本业务就被划分为消费金融、商业性金融、保险和设备租赁几大块,并且按照GE的老传统,将这些业务细分为增长型业务和次增长型业务,进而实现经营重点从盈利空间较小的保险业务向增长潜力无限的商业性金融和消费金融的转移。
2003年GE的金融业务总收益和利润分别为643亿美元和78亿美元,虽然与花旗银行的947亿美元和179亿美元还有很大差距,但和摩根大通银行的444亿美元和67亿美元、汇丰银行的631亿美元和88亿美元相比,GE的竞争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了。如果进一步比较GE的各项金融业务就会发现,尽管商业性金融业务是公司单项业务中获利最大的一项,2004年前三季度的收益达172亿美元,实现利润32亿美元,但与2003年同期相比,商业性金融业务的收益年增长率只有13%,远远低于消费金融业务的23%,后者前三季度的收益和利润分别为114亿美元和19亿美元。
事实上,GE金融业务重组之后,消费金融业务的收益率就在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消费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与GE总裁伊梅尔特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伊梅尔特已经将消费金融业务视为GE的“增长引擎”。为了“集中精力办大事”,他在2003年对保险业务动了一次大手术——将盈利较少的生命险和抵押保险剥离出去,仅留下了商业险和再保险业务,这使GE的保险资产几乎缩水了65%。而在做大做强消费金融业务方面,最明显的举动就是从2004年6月开始,伊梅尔特将旗下所有的消费金融业务都归入一个品牌“GE Money”,旨在创建出一个全球性品牌,以与花旗集团和汇丰银行的品牌展开竞争。只有GE才会有如此的雄心壮志,要知道消费金融是许多传统银行都如履薄冰的业务。
最近几年,GE一直在通过收购方式拓展消费金融业务,从1993年起一共有60例收购,如今消费金融的总资产已经达到1200亿美元。2003年的6例收购共获取了160亿美元的资产,占全年资产增长的2/3。但GE消费金融业务总监尼森对他的工作业绩并不是特别满意,他为2004年制定的增长目标是:通过内部增长实现2/3的资产增值。
目标是专业消费金融机构
伊梅尔特称,成为一个全方位的零售银行并不是GE的最终目标,“GE不打算成为所有人的一切,它的目标是在不同的地方、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这意味着GE在全球的不同地方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时要采用不同的形式,最终成为一个好的专业类消费金融机构。
尽管GE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英国和美国有银行许可证,但并不打算在这些竞争激烈的市场争取银行存款,而是大力发展利润丰厚的信用卡、个人贷款和
汽车贷款。在不太发达的金融市场,GE则很积极地吸收存款。正如消费金融业务总监尼森所说的那样,这些基础银行业务正是获取更多市场份额的切入点,只有通过存贷款业务和顾客建立联系,才能进一步地向他们推销其他金融产品。GE消费金融业务的最终目标是将存贷款业务推广到GE存在的各个角落,打造尼森所说的“大型国际零售银行”。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也是很大的:花旗银行的消费贷款组合就达3990亿美元,这是GE消费金融业务的3倍还要多。
目前GE消费金融业务已经在41个国家和地区展开,在16个市场拥有银行许可证,这意味着GE可以在美国、英国、巴西、捷克和香港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与此同时,GE也十分重视新兴市场的开发,比如中国、巴西、俄罗斯、墨西哥、阿根廷等。尽管2003年的亚洲业务只占GE消费服务资产的5%和净收入的3%,但GE相信亚洲地区有望成为该项业务的增长亮点。尼森在近期的战略规划会议上指出:“亚洲市场的潜力难以形容,我们希望在亚洲的业务能以每年50%的速度扩展。”
1999年GE曾经在中国广州与零售商合作开展销售贷款业务,然而两年时间GE只签了30份合同,共损失100万美元。对此尼森评价说:“当时的中国消费者不会为买东西去借钱,他们只会为买东西而省钱。”一时的挫折并没有让尼森从中国市场走开,2003年8月,GE与国内最大的上市银行招商银行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据悉,招商银行向GE提供20亿人民币的承诺性授信额度,主要用于流动性资金贷款、进出口押汇及打包放款等多项贸易融资,以及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开立信用证、保函等表外业务。
尽管GE管理层对发展消费金融信心十足,但GE的股东们却忧心忡忡,担心这个有着AAA信用等级的工业巨头会因为金融业务发展不当而丧失信誉,甚至引发公司的“认知”危机——到底GE是个金融公司还是工业公司?这种担心决不是空穴来风。斯坦普尔的分析师指出,工业企业的市盈率(P/E值)一般在20倍上下,而金融公司一般在15倍左右,原因是投资者认为金融公司风险性更大一些。GE现在的市盈率为22倍,如果金融部门过度膨胀,GE的这一数值就有可能降低。伊梅尔特对这种担忧则一笑置之,因为“除了金融业务,我们还有许多增长同样迅速的工业部门”。的确,在GE的各个部门中,医疗保健部门2004年前3个季度的收益增长34%,达到92亿美元;NBC-环球公司的收益增长73%,达到85亿美元。
新品牌:GE Money
GE的消费金融组合主要包括5种形式:车贷(23%)、信用卡(21%)、抵押(20%)、个人贷款(18%)和销售融资(15%)。然而,GE的管理层并不满足于开发这些业务,而是将其视为只需要规模和效率的“工厂类型的业务”。尼森的目标是:将GE消费金融业务中的这些“工厂类型”业务和零售业务结合起来。
GE Money战略就是这种结合的体现。2004年6月,GE开始在澳大利亚、法国和德国推出这一品牌,希望能树立一个比传统银行更加友好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GE在这些国家推出这一品牌时,并没有把GE Money翻译成当地的语言。GE消费金融业务一位专门负责营销的副总裁解释说:“我们寻找的就是一个很容易被接受并且不必翻译为不同语言的品牌名称,这正是贴近消费者的表现。”现在,GE在任何地方开办银行,其名称都统一为GE Money,不管是汉城的地铁站还是巴西的沃尔玛商店,广告牌上的名称都是如此。
据悉,个人消费类产品也有望更名,明年美国将出现GE Money信用卡、个人贷款和抵押等,以取代GE消费金融类品牌。这一战略在全球范围的完成可能要到2006年才能实现。GE强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与众不同:“因为银行一直都被消费者视为不太友好的机构,手续的繁琐确实令人生厌,而消费金融公司又收费太高。我们希望改变这种现状,成为灵活、高效而手续简单的机构,我们希望被看作是一家零售商店。”
GE还特别强调产品开发。GE消费金融业务每年都要引进大约100种新产品(注:在40个国家同时引用1种新产品也被视为40种新产品),GE消费金融业务每年从每个顾客身上可以获得25美元的利润,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再增加10美元,那么净利润将增加10亿美元。从长期来看,这将是宏伟的目标。如果GE能从每一样金融产品做起,每次增加一个基本点,那么相信GE的那些对手很快就会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