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部有关官员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荷兰电子废物循环利用研讨会上反复强调,尽管有关电子及家电产品的环保法规出台时间比计划中延迟了,但绝不会流产,法规的执行时间也不会改变。企业的生产成本可能因此提高,需积极应对。
据悉,即将出台的法规和规章主要包括:从源头提升污染防治管理水平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简称《办法》);从终端提升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染范围的《废旧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以及国家环保总局的《废弃家电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简称《技术政策》)。专家表示,这些法规、规章等将构成我国家电及电子产品较为全面的环保法规体系。
信产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体制改革与市场处一位官员透露,目前《条例》和《技术政策》已经正式对外征求意见和建议,而由信产部起草的《办法》正在国务院6个部门进行会签。之后还需要征求WTO成员国的意见,因此尚不能确定公布的日期。“办法由哪个部门执行和监管的问题还在商讨中,但关于企业责任的关键章节不会有任何改变了”。
《办法》将于2005年7月1日起实施,届时产品包装、标识等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2006年7月1日起将禁止使用铅、汞、镉、六价铬、聚合溴化联苯(PBB)、聚合溴化联苯乙醚(PBDE)等6种有毒有害物质。
此前欧盟公布实行的《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和《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其禁止使用这6种有毒物质的最后期限也是2006年7月1日,两个指令曾在国内家电生产企业引起强烈反响。据悉,目前我国近四分之一的家电产品出口到欧盟,去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中涉及这两个指令的电子电器类产品金额约为300亿美元。
这位官员表示,执行中国的法规和欧盟的指令,对企业最大的挑战是尽快完成6种禁用物质替代产品的研究,这可能导致一场技术革命。比如铅被认为是最经济的焊接材料,替代材料将会使成本增加,同时还要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能否开发出无铅产品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准备不足,面临巨大挑战。
而世界著名环境问题专家、飞利浦消费电子及环境竞争力中心高级顾问AbStevels则认为,替代材料的使用尽管的确使每公斤材料的价格提高了,但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的改造,整个产品的成本却能降低。前提是企业要有相应的技术储备。早在7年前,飞利浦已经开始进行有毒物质的研究,3年前,他们开始在中国研究无铅焊接材料。飞利浦在其经营活动中始终坚持其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发展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他们来说,环保活动是有利可图的。他认为,中国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应当比欧洲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