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是一种理念,不是修建几座立交桥或更换几次交通信号灯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交通设计者和管理者的全面理解。”中英智能交通中心主任、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吴建平博士日前说的。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们生活的飞跃,交通拥堵问题突然摆到类似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面前。除了修路修桥,城市管理者更感到需要一种现代化的交通管理体系。目前已在西方国家发展成熟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自然而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吴建平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便提出了智能交通的理念。它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通信、自动化和现代化管理技术,使交通体系更安全、舒适、高效,同时降低污染、降低能耗,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交通是动态的、发展的,而用于智能交通的技术也是发展和变化的,所以无法将其定义为某种概念,它只能是一种理念。”
南安普敦是欧洲智能交通体系工程的示范城市,这里的智能交通已发展到极为成熟的程度。市交通控制中心通过道路监测系统,采集到各种交通信息,然后根据数据指挥交通。比方说,道路两旁的摄像机和埋设在地下的感应器能确切了解每个路段的车流量;公交车上的全球定位装置能将车辆的位置准确告知控制中心;车站的感应器能够计算出等车乘客的数量。控制中心根据这些数据合理地调节信号灯、公交车车次和出车间隔;而车流信息也能通过控制中心传送给道路两旁的可变显示牌、网站、电视台等,让车辆、行人随时掌握交通情况。
吴建平说:“南安普敦是典型的智能交通管理城市,交通控制中心的数据系统中输入了2000多种交通事故的‘专家处理方案’,控制中心的软件可根据各种情况指挥处理,疏导交通。”他说,类似的系统设置使交通指挥变得异常简单,南安普敦的交通控制中心每天实际上只有两名交通管理员,而他们管理着由20多万辆机动车组成的交通体系。
谈到中国目前对智能交通管理体系的应用,吴建平说:“中国目前大约有600多个大中城市需要建立交通控制中心。而其中一些城市已具备了相当先进和完善的硬件设施,缺乏的是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因此造成一些设施的浪费。”他指出,中国目前最紧要的是普及智能交通理念,特别是向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另外,一些大城市应通过先进的管理思想,更有效地利用硬件设施。
中英智能交通中心成立于2002年,得到中国科技部和英国贸工部的支持。中心致力于探索解决中国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法,因此倍受瞩目。
目前,吴建平等人正在开发“混合交通行为研究和微观模拟模型”。他说,这种模型完全是针对中国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的典型多元交通状况开发的,在世界上属首创。另外,该中心目前还特别在北京对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安全和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他们期望,此项研究结果能够对北京的路网设计进行合理评估和修复,优化北京交通,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合理的交通管理模式。
吴建平说:“依靠欧洲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专家经验,我们希望开发出真正符合中国交通实际情况的智能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