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博会科技论坛的重头戏------院士圆桌会议、2003年国际技术转移与中日制造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但却并非是制造业的强国。
中国何时制造出“三菱”?
去年,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占全球同范畴增长的29%,但却鲜有如通用、三菱、摩托罗拉等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也没有自己的超级品牌。专家们认为,虽然中国制造的商品占领的国际市场份额越来越多,但很大程度上是广种薄收。
在研究创立我国制造业品牌的时候,必须重视国际技术转移。专家认为,研发随产业转移而转移,技术随制造转移而转移,技术转移随投资转移而转移,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大趋势。把握这一趋势,就能在制造业发展中获得更大利益。另外,制造业和服务业密不可分,制造业越发展,对服务业就越依赖。中日专家认为,发展高增长值的服务业是重振高端制造业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工厂”?
对于中国是“世界的工厂”的说法,朱高峰院士认为,从名次来看,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在全球仅次于美、日、德,居世界第四位;而从绝对数量来看,我们的产值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从制造业的增加值来看,我国是26%,而发达国家一般都接近50%,差距明显。
院士们认为,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把我国说成“世界的工厂”都显得勉强。我国制造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品牌、缺乏有分量的大企业。朱高峰院士补充说:“技术的来源不一定完全出自企业内部,但技术流转的机制一定要由企业自己建立起来。”
技术决定一切?
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唯技术论”引起了院士们的警觉。
郭重庆院士说,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不能一味强调高新技术,而要在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上考虑。
院士们认为,全国各地都在大举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工业门类并不明智。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证明,OEM(代工)的道路并不丢人,它是当今世界产品价值链分解所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如何吸纳更多的人就业,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科技界、企业界、经济界不能各讲一套,要探讨总体的发展战略。
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有关预测表明,2020年,我国初步实现信息化大约需要130万亿元的资金。何友声院士认为,目前有些地方、有些行业已踏进了“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误区。口号虽响,但实际行动和举措却不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少,但缺少相应的应用系统在上面运行,实质性成果少,信息孤岛多,这样的局面维持下去让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