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的正式启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研制和开发电动汽车热潮,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我国汽车工业开始面临由传统内燃机汽车向电动汽车转型的关键时期。专家预言,这不仅为我国汽车工业带来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突破,迎来第二次发展浪潮,而且带动我国电子机械、精密加工、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实现一次飞跃和大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在不久前结束的湖北省电动汽车信息发布暨产业化协作会议上,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化技术开发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使电动汽车产业化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初见端倪。以电子产品为例,有关专家估计,由于应用的大大提高,电子产品在汽车造价的比例将由传统汽车的10%上升到电动汽车的60%,按照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生产规模为1000万辆,平均每辆车售价为10万元计算,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所带动的电子产品市场容量将达到6000亿元,十分广阔。
负责电动汽车电机与电控系统开发的中船712所肖先辉总工程师说,电动汽车产业化对近年来普遍亏损的我国电机制造业也将带来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突破。由于产业化基础薄弱,我国电机核心部件控制模块长期主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电机产品成本高、利润薄、效益低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电机制造业的发展。其中仅工业应用变频一项,20亿元的年产值大部分是通过进口实现的,就如同计算机行业的芯片离不开进口一样,我国的电机制造业一直摆脱不了为国外大公司打工的命运。
肖工说,对控制模块集成要求更高、体积更小的电动汽车,一旦在电机控制技术和控制系统模块上取得突破,成功实现产业化,将改变目前我国电机制造业的落后状况,推动功率模块、功率器件等行业以及相关配套厂家的发展,并带动精密铸造、精密齿轮等精密加工行业迈上一个新台阶。据介绍,目前我国交流异步电机全数字矢量控制系统研究已取得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控制技术水平,研制的电动汽车专用电机已开始出口美国。
与此同时,电动汽车还将是新材料、新技术的试验场,为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用武之地。负责电动汽车多能源控制及电池管理系统开发的武汉理工大学的詹琼华教授介绍,电动汽车对材料的轻量化要求,为我国材料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和新市场,并推动了新技术在材料行业的推广应用。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例,我国政府通过组织“燃料电池技术”攻关,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研究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对材料的轻重量、高强度要求,质子交换膜采用了铂金等新材料,并开始尝试应用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制新材料,比国外同类产品节约材料4/5,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此外,为减轻重量,降低成本,电动汽车的车身、车体、车门等将不再采用金属件,而代之以玻璃钢等新型高强度复合材料。目前,我国已在这一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电池电源行业,武汉力兴电源有限公司徐光华总工程师说,与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不同,锂离子电池由于电液是有机的,其导电性相对较差,一直是锂离子电池发展中技术上的一道坎。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研究和开发将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并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带动和扩大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为电池行业开辟新市场。目前,通过攻关,我国在小型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及主要原材料国产化方面取得进展,突破了高性能动力型镍氢电池和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主要性能指标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认为,电动汽车作为机械、冶金、电子、能源、新材料和计算机产品的集成,同时也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其最终目标是智能化、数字化和轻量化。在这一实现过程中,与传统汽车相比,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益将大上几倍,影响更深、更远。(新华网 记者 田建军 戴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