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时代的来临,大容量、低时延的网络传输将变为现实,人类将进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也将步入一个崭新阶段。我国高度重视
智慧城市建设,自2012年以来,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等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指导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先后确立了数百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我国城市建设经历了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两代初级阶段,由于体制和技术的因素,形成垂直化、条块化强,扁平化、融合化弱的特点。而以创新驱动、数据采集与前端感知以及大数据的整合利用为特征的智能城市3.0时代,着力打通城市各部门的横向联动,以及城市核心系统内的数据和信息,通过智能化手段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高效管理和服务民生的城市发展愿景。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途径,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造福民生、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住建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局长王早生等在出席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2017(第六届)国际智慧城市峰会时表示,成功的智慧城市应具备四个要点:智慧城市不是一次性工程;智慧城市不是“交钥匙工程”;智慧城市应当在政府提供智慧城市“公共品”的基础上,再从问题导向,由市场主体无数次叠加更多的智慧商务品;要注重智慧城市的不断转型,创新升级。政府仅需将精力集中在“公共品”建设上,而由城市问题专家主导智慧城市设计,IT提供技术支撑,双方长期协调,才能“有的放矢”。顶层设计只能解决“确定性问题”,但影响城市运行效率的主要是“不确定事件”,智慧城市作为“人—机耦合系统”应具有包容性、自适应性。
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智慧驱动城市发展,一般认为,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
现实地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见效快,在信息采集、网络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开发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等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涌现出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领军企业,一些技术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国30多个省会级及以上城市中,大多数城市已经完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第一、二阶段的任务,即数字化、网络化任务,部分城市已向智能化、智慧化阶段迈进。
但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重视概念炒作,轻视理念更新。尽管智慧城市概念被社会各界关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几乎都能见到建设智慧城市的提法,但其中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陈旧、内涵模糊,甚至把智慧城市建设等同于城市信息化。
二是重视硬件投入,轻视应用开发。各地通常将智慧城市建设等同于建网络、装探头,或者热衷于建云存储和云计算中心。对如何有步骤地推进应用软件开发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三是重视数据采集,轻视平台建设。城市各个部门往往各自为政,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举步维艰。
四是重视技术研发,轻视人文内涵。智慧城市离不开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在建设的初级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然而,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智慧驱动城市发展。如果离开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单纯走技术至上的路线,必将舍本逐末。
五是重视政府主导,轻视市场力量。智慧城市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提供公共物品和提供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在建设初期,政府引导十分必要,但政府不可能始终大包大揽。要根据建设项目属性实行多元化融资、多元化主体参与。政府应负责顶层设计、规则制定和非市场领域的项目建设,盈利项目可由企业参与建设,采取社会投资等模式,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
六是重视项目建设,轻视顶层设计。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往往缺少顶层设计,热衷于单个项目建设,导致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违背了智慧城市的有机性规律,出现碎片化倾向,降低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深圳北航物联网研究院(www.buaaiot.org)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参与者之一,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成功将智慧路灯、智慧停车等技术市场化。
我国目前恰好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崛起,使我们有可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绿色智慧城市,推动绿色智慧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公共服务和智慧产业,实现绿色智慧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抓住难得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必将迎来人类社会发展前所未有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