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7日消息(记者黄昂瑾)“乐聚能有20多台机器人在主会场向大家展示,向全球展示中国的科技实力,我觉得这是最自豪的事。”3月26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开幕前夕,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介绍,为备战此次论坛年会的开幕式表演及服务工作,乐聚“夸父”人形机器人和工程师们集中备战了近两个月。
现场几乎随处可见的机器人让本届年会的科技氛围更直观可感。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年会中,有15家企业近百台代表性的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承担着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不同工作任务。
以“夸父”人形机器人为例,“在年会会场,你对机器人说你要去哪个厅,它就可以带你去那个位置,这就需要机器人在现场的实时部署。”冷晓琨坦言,“其实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新型技术,它没有百分百稳定的时候,这次包括开幕式表演或现场直接与大家互动的情况,对于它的技术和稳定性的要求都很高。”
对业界人士来说,“夸父”人形机器人或许并不陌生,此次亮相前,它已活跃在高校科研、展厅讲解及工业场景。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此前“夸父”人形机器人已经批量进入到展厅的场景。“这次我们把‘夸父’的导航、大模型问答等能力迁移到了中关村论坛的服务工作中。”
作为深耕机器人领域十余年的“90后”“老兵”,冷晓琨切身感受到今年春节以来,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他直言,这波人形机器人热度的核心来源是具身智能的出现。
“人形机器人要真正实现泛化能力,关键在于具身智能,也就是它的大脑部分。”冷晓琨补充称,现阶段业界在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小脑”和“本体”的技术路线逐渐收敛,基本达成一致。但谈及人形机器人进入场景应用,就不得不提到泛化能力,“其实核心是它上层的具身智能,也就是‘大脑’部分。但是在‘大脑’部分到底走哪条路线、用什么样的数据标准,现在其实各家的路线都不一致,所以接下来,我认为会面临较大挑战或者是多种技术路线收敛的过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
“‘大脑’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大模型、具身智能这部分,‘小脑’就是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再加上它的本体。”冷晓琨向央广网记者介绍,任何一个人形机器人想在场景中应用起来,都离不开这三个核心,只有三者紧密耦合的时候,人形机器人才能逐渐地进入到科研、展厅、工业以及家庭服务中去。
“接下来第一个核心工作是在训练场里,把我们希望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的场景抽象出来,让机器人在训练场完成任务,包括让机器人采集数据,通过采、训、推、布的过程,就可以探讨出来哪种具身智能模型、哪种数据集更适合于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才能逐渐地把人形机器人的泛化性给打磨出来。”冷晓琨表示。
在冷晓琨看来,市场热度首先让大众知道了什么是人形机器人、为什么是人形机器人。“过去十多年,我们一直在解释这两个问题。”他表示,下一步要做的是探究人形机器人怎么行。“这条路我认为会更远,需要我们3-5年,甚至10年的时间来跟大家来回答这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