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5日消息(总台记者周益帆王殿甲)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了一台特殊的手术。手术的主刀医生是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罗清泉;5000公里之外,远在喀什的手术室中,上海市胸科医院援疆干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天翔、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黄佳带领团队进行配合,提供辅助,双方仅用了一个小时,就完成了首例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肺部肿瘤手术。前沿医疗技术怎样为边疆群众带来更多健康福祉?
此次手术建立在国产机器人辅助胸部手术的临床研究基础上(央广网发上海市胸科医院供图)
7月13日上午11时多,这台跨越5000公里、通过5G技术引导的国产机器人辅助肺部肿瘤手术正在进行。
上海市胸科医院内,机器人外科手术专家、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罗清泉坐在机器人手术操作台,通过高清3D视野辅助,开始操控机械臂。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援疆干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天翔,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黄佳带领团队,在患者身旁全程为主刀医生提供辅助。
上海市胸科医院援疆干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天翔,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黄佳进行术前讨论(央广网发上海市胸科医院供图)
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陈天翔说,这是一场前沿医疗技术与幸运兼备的手术。“先进的5G通讯技术跟国产的手术机器人设备相结合,将东部沿海地区第一流的外科手术专家的先进技术结合在一起。当然,整个过程能够完成,有很多的幸运。整个团队包括罗主任,前期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接受手术的是喀什当地的一位女性患者。3年前,她在体检时发现了右上肺肿块,随访显示肿块不断变大。
陈天翔介绍:“这个病人得了早期的肺癌,根据我们的经验,在术前评估之后,建议她进行治疗。如果选择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治疗,她可以选择常规手术。当时正好也有这个项目,可以得到最顶级的专家帮她治疗,同时在微创手术机器人这种免费设备的帮助下,病人很愿意参加这个项目。”
陈天翔提到的项目指的是上海市胸科医院和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共同开展的“5G远程机器人肺部肿瘤手术项目”,其重要意义在于利用手术机器人突破空间局限,通过前沿技术让更多偏远地区的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上海市胸科医院常年保持全国年机器人胸部手术量第一的纪录;此次手术的主刀医生罗清泉则是我国首例开展机器人辅助胸部手术以及个人机器人肺切除手术量第一的“双纪录”保持者。陈天翔说,即便如此,实施这一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也进行了一年多。
陈天翔表示:“术前我们做了远程的病例讨论,跟罗主任的团队进行了多次讨论。为了这个项目,罗主任在2023年的3月份进行了上海同城的远程动物实验,在信号、设备调试、稳定性上都尝试过。2023年的6月份,我已经到了喀什,我们连线做了沪喀的远程动物实验。为了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不仅有主刀医生在上海做手术,援疆医生在这边配合,同时还特意派了三个专家过来一起协助,包括护理专家、手术专家等,就是为了确保100%的安全。目前喀什一台手术机器人都没有,这台设备是从上海通过陆运运到喀什来的,国产机器人的公司派出了大量工程师帮我们培训医护团队。另外,伦理的严格审查经历了多次。对两院的合作,包括对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心胸外科的学科支撑,做了很多的工作。”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手术是如何通过机器人完成的?陈天翔解释:“在常规情况下,目前我们的机器人手术应用场景一般会是在同一个手术房间,会有主操作台,还有就是带着机械臂的配合装置,这个装置会在患者的床旁。这两台设备之间由光纤联系在一起,需要信号传输。主刀医生只要坐在主操作台上,通过3D屏幕就可以看到患者体腔内的场景,然后通过主操作台上的操作,就可以遥控在患者床旁的机械臂。”
手术当天,罗清泉教授在上海操作手术机器人(央广网发上海市胸科医院供图)
患者身边会配备助手,通过与主刀医生的连线沟通,由助手完成摆放患者体位、消毒、选择手术切口及暴露手术区域、更换不同的手术工具等工作。陈天翔介绍,为了确保7月13日这台跨越5000公里的手术万无一失,当天,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手术室中也配备了一台主操作台。
陈天翔表示:“跨越5000公里的情况,我们做了哪些准备的工作?理论上是一样的,助手做物理配合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跟主刀医生隔了5000公里,他坐在上海的主操作台,操纵喀什的这台有机械臂的装置,我们在喀什做相应配合。我们把三个机械臂放进患者的体腔,还有一个助手的辅助孔,会为主刀医生提供一些协助,在手术床旁帮助他把需要的工具进行置换。同时,为了确保患者100%的安全,我们在喀什手术室里也有主操作台,万一出现信号不好的问题,可能要切换,但是我们没有用到,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在喀什手术室现场,团队配合默契,手术仅用一小时即完成(央广网发上海市胸科医院供图)
仅用一个小时,这台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肺部肿瘤根治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二天,陈天翔到病房查看了患者情况。
陈天翔说:“她吃了早饭,精神也不错,有一点疲劳、冷汗,还有点虚,其他都挺好的。已经从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按照胸外科现在的快速康复原则,术后第一天,我们就要求病人下地活动了。正常进食,能够下地活动,可以促进快速康复,整体而言还不错。”
在罗清泉等专家们看来,手术的成功是远程机器人辅助胸外手术领域的前沿探索与重大突破。机器人手术在未来有望为更大范围内的患者,带来更精准、更小创伤、更快恢复的治疗体验。
陈天翔说:“我们用了最顶级的团队,进行了最完备的准备,每一步都很小心地完成。因为医学创新研究需要严谨,还要保证患者100%的安全。未来可以有这样的场景:远隔两地的医疗专家,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为边疆甚至一些小岛上,或者遥远大海中的病患进行手术,这是机器人手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今天我们在5G的场景下去操作,未来有一天会变成常规工作,我们应该往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