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行业资讯>【我的大学——高招直通车】中国传媒大学: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本科教育

【我的大学——高招直通车】中国传媒大学: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本科教育

发布时间:2024-06-14 来源:央广网 类型:行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导  读:

央广网北京6月14日消息(记者果君)5月30日起,央广网《我的大学——高招直通车》节目正式上线。各高校招办老师、特色学科老师、学生会干部陆续来到央广网,以直播形式详细介绍学校概况,实时回答网友提问。本期学校:中国传媒大学嘉宾:学校招生处副处长张佩佩、电视学院副院长叶明睿、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妮娜,人工智能,智能,智能,人工智能

央广网北京6月14日消息(记者果君)5月30日起,央广网《我的大学——高招直通车》节目正式上线。各高校招办老师、特色学科老师、学生会干部陆续来到央广网,以直播形式详细介绍学校概况,实时回答网友提问。

本期学校:中国传媒大学

嘉宾:学校招生处副处长张佩佩、电视学院副院长叶明睿、国际传媒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妮娜

中国传媒大学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69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文化基因,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造就了大批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

主持人:学校的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有哪些?

张佩佩:学校目前有89个本科专业,其中3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按类别大致可以分为5个类型:艺术类、新闻传播类、传媒管理类、语言类和传媒技术类。各类型的一流专业包括:

艺术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艺术与科技、音乐表演、环境设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

新闻传播类: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国际新闻与传播。

语言类:英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汉语言、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马来语、意大利语。

传媒管理类:文化产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

传媒技术类: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

主持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特色举措?

张佩佩:坚持实践育人,打造“以人为中心、以作品为导向”的实践教育体系,强化“上手快”的人才培养特色。通过搭建全流程联合实践平台,融通实践教育资源,建设以交叉融合型、联合实战型特色实践项目为核心的实践项目体系,构建联合深化产学研深度育人平台,推行常态化实践作品展演机制,鼓励和引导优秀实践作品对外展示交流,不断推进体系化的实践教学改革,有力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内驱力。

坚持交叉融合,打造“主修+辅修+微专业”的立体式专业培养体系,培养“筋骨壮”的拔尖创新传媒人才。推进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建设发展深度融合,开设计算思维、设计思维必修课,强化不同专业学生的新思维、新逻辑培养。通过辅修专业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设立微专业,通过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及开发跨学科课程,打通主修及微专业学分认定方式,建立小学分、精课程、高聚焦、跨学科的中传特色微专业育人模式。

坚持以文立品,打造“文化为体,课程为用”的通识教育体系,实现“后劲足”的人才发展支撑。注重提升学生文化涵养,实现以书养性、以文立品。同时积极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创新提出“立德修身、博学明智、强身健体、尚美育心、勤劳竞先”+“特色赋能”六个部分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

主持人:叶院长是电视学院副院长,听说电视学院是中传的王牌,能给我们介绍下电视学院么?

叶明睿:王牌我们实在愧不敢当。应该说中国传媒大学每个学院都有着各自非常鲜明的特色、亮点和优势。就我们电视学院而言,作为中国广播电视与视听媒体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机构,同时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我们从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建设双一流学科,也是A+学科新闻传播学科的主责单位。电视学院同时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单位、全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北京市高校新闻出版类专业群主任委员单位、秘书处单位、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网络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秘书处单位,引领新闻传播学科发展。

我们电视学院常常会因为名称里的“电视”二字很容易让人产生窄化的理解,认为我们只是从事电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今年是中国传媒大学校庆七十周年,在学校七十年的历史中,电视学院作为有着超过半个世纪办学历史的学院,我们也一路伴随着大众媒体从最早的新闻报纸与杂志,到广播电影电视,再到今天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学院的专业也是从最早的服务于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摄影专业,一路伴随媒体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我们的专业教学培养体系。今天的电视学院的专业教学体系完全紧盯着媒体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定位于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类型、题材,平台和渠道内容生产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就师资而言,电视学院拥有顶尖的师资阵容,连续5次不间断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2018年,“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也是新闻传播学科首次获此殊荣,除此之外我们还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持人:那电视学院有哪些特色专业么?

叶明睿:数字化浪潮下,电视学院已开启面向智能传媒教育的全面转型,建设国际新闻与传播、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数字出版,以及广播电视编导这个非校考艺术类专业共7个本科专业,还包括2个学术型硕士专业、3个专业型硕士专业、2个博士专业,设有英语实验班、出镜记者班、融合新闻工作坊、国际教授工作室等人才培养特色项目,秉承一贯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优外语”的宗旨,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的专业跨度从传统视听内容的拍摄、写作,编辑、摄影,到站在当前人工智能科技引领之下的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还有立足国家立场与使命担当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应当说,电视学院今天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设置和今天的媒体深度融合的总体趋势相一致,同样呈现出高度复合,交叉融合,协同一体的特点。

主持人:请唐院长给我们介绍一下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唐妮娜: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是2014年9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直属单位。学院现有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500余人。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以“汇聚中外优质教育资源,传播中国智慧”为办学理念,和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在本、硕、博3个层次开展办学。在本科层次,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开办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合作开办了广告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硕士专业为与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合作的传播学(媒介与全球化)、新闻与传播(国际广播电视)和传媒经济学(文博管理);博士专业为与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合作的广播电视与新媒体。

同时,我们学院还承担着国际学生的招生和管理工作,目前有400多名在校留学生。在很多活动或实践课程上,我们致力于打造中外师生交流沟通的平台,促进中外师生融合,提升在地国际化水平。

主持人:能给我们介绍下都有哪些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吗?

唐妮娜:学校与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的传播学本科专业,每年招生60人,采取2+2中外双学位和4+0中方单学位两种模式。

1.中传-密苏里学习模式(2+2)。学生在中国传媒大学完成第一和第二学年的学习,满足基本条件且通过遴选后可申请赴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继续交流学习(遴选名额最多不超过15名)。

本培养模式中,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承认学生在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已修读的学分。学生在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完成中外联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全部课程要求后,符合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该校BachelorofJournalism学位。

中国传媒大学承认学生在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学习经历和所获学分。赴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且获得该校学士学位者,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学位认证后,并在最长有效学习年限内达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授予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符合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中国传媒大学的学士学位。

2.中传-中西融合学习模式(4+0)。学生以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为主,根据中外联合专业培养方案,前两年聚焦中国传媒大学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四年内同时完成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课程学习。

本培养模式中,学生按照要求修满15门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学习证明。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中外联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学习且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授予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符合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中国传媒大学的学士学位。

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合作举办的广告学专业,采取4+0培养模式,学制4年(最长有效学习年限6年),授予中外双学位。学生在满足双方培养标准与英国留学签证的要求后,可在第三学年自愿选择赴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学习,可以参加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校际交流课程并取得学分,但不作为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中外联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学习且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授予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书;符合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中国传媒大学的学士学位。学生在有效学习年限内,完成中外联合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教学内容,并达到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学士学位。

主持人:那“中外合作”办学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办学特色)?

唐妮娜:学院国际化办学特色突出。首先,中外双方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了“中方专业课厚基础、外方专业课强前沿”的融合课程体系。外方承担的专业课程门数和学时在全部专业课程中的占比均超过1/3。

其次,师资队伍中西融合。中方专业课教师大多具有海外教育或访学背景,部分具有海外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比为84%。合作外方高校以“直派”该校教师的方式与中方进行联合教学,英方教师团队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比例为83%,美方授课团队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为70%,

此外,学院设立研学中心,开展学术英语训练、外教一对一辅导、第二外语教学、数据技能培训、PBL(ProgramBasedLearning)海外名师项目、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及学界、业界前沿讲座,搭建素养教育平台,为全方位育人奠定基础。

PBL工作坊:学院先后3次承担了教育部中外人文教育交流中心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PBL项目,邀请了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帝国理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的20余名教授来校开展工作坊。

同时,学院努力打造中外教师共建课程,中外学生共上一堂课,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胜任力。

学生特点:学生视野比较开阔,英语语言能力强,更善于表达和沟通。

主持人:今年中传的招生政策有哪些亮点和新变化?

张佩佩:中国传媒大学2024年的招生政策中,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优化升级人工智能领域专业设置,二是部分艺术类人才选拔方式变化,三是专业录取时承认高考加分。具体如下:

首先是优化升级人工智能领域专业设置。2024年,是中国传媒大学面向未来以人工智能为重心的重新布局之年,学校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推动学校全面开启人工智能时代传媒教育发展新纪元。优化升级一批一流本科专业设置,数字媒体技术(智能交互与游戏技术方向)、传播学(智能与计算传播方向)、行政管理(媒介与数字公共治理方向)调整招生方向名称、优化升级专业培养方案,加大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设置。继续增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招生计划,数字媒体技术(中外合作办学)首次招生,新增招生计划120人;数字媒体技术(智能交互与游戏技术方向)招生计划增加20人;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计划分别调增30人。

其次是部分艺术类专业人才选拔方式变化。一是艺术类非校考专业。按照教育部艺考改革要求,2024年起我校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剧方向)、戏剧影视文学(戏剧文学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艺术管理等艺术类专业不组织校考,直接按照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在不同招生省份,分别采取单设专业组、单设招生代码、单列招生批次等方式进行志愿填报与录取,不与其他普通类专业相互调剂,实际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二是艺术类校考专业。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及华侨招生,不编制分省招生计划。考生报考我校艺术类校考专业,须省级艺术类统考成绩合格,同时还需参加我校组织的校考并取得合格证、高考成绩达到普通本科线方可填报艺术类校考专业志愿,按照校考成绩排名录取。所有校考专业(含招考方向)不再按照男女分别设置招生计划、不再分别设置各专业最低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不再使用按文化折算比值排名和综合分排名的两种录取方式。

最后是专业录取时承认高考加分。按照我校往年本科招生章程规定,学校在提档时原则上承认省级招办报教育部备案的全国性加分项目,但录取时以考生实际高考成绩(不含任何加分)为准。

为保障考生利益、降低提档和专业录取的不确定性,2024年起,学校在提档、录取时,原则上均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给予相关考生的全国性加分项目和分值。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不适用于不安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计划的艺术类校考专业。

主持人:学校有哪些招生类别,以及今年的特色招生路径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张佩佩:学校本科招生类型包括普通类型招生、特殊类型招生、民族专项计划招生以及港澳台侨招生等。普通类型招生包括普通类专业、非通用语专业、艺术类非校考专业、国家专项计划、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等;特殊类型招生专业包括艺术类校考专业和高校专项计划专业。民族专项计划包括西藏高中班、新疆高中班、新疆协作计划、国家民委专项、少数民族预科班。

除艺术类校考专业和高校专项计划相关专业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考或面试之外,其他招生类型全部直接通过高考录取,不需要提前参加任何考试,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直接填报中国传媒大学相应批次的高考志愿即可。

对于普通类型招生:专业录取时,学校按照分数优先、遵从志愿的原则,根据考生投档成绩、专业志愿和各专业招生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各专业间不设专业级差分。考生服从调剂,按投档成绩从高到低调剂到尚未录满的专业,提档后不退档。专业志愿无法满足又不服从调剂的,作退档处理。

我校外语类专业只招英语语种的考生。报考我校外语类专业的考生,如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外语口试,须参加口试且成绩合格。其他专业不限制考生应试的外语语种,但我校的公共外语课只开设英语课程。

对于高校专项计划,我校今年设置了分省招生计划,经我校初审、综合素质面试、资格认定,获得我校高校专项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须填报我校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志愿,高考分数不得低于生源所在省份一批录取控制线(特殊类型控制线)。我校根据公布的高校专项计划招生专业和招生专业计划数,按照考生高考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对于艺术类校考专业,录取时,我校使用的高考文化课成绩为考生实际高考成绩,不含任何加分。原则上,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须达到所在省(区、市)普通类专业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下简称普通本科线),在此基础上,我校按校考成绩排名择优录取。校考成绩排名相同时,按文化折算比值排名择优录取。文化折算比值=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在省(区、市)普通本科线。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o5n96r85khv1.html

拷贝地址

下一篇: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持续火爆夸克高考数据揭晓2024年热门高校和专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猜您喜欢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