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石家庄1月10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钱成 河北台记者安鹏)连日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出现多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目前,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已经完成,当地将尽快启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为了提高检测效率,1月8日,每日最高可检测样本量达100万人份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在河北体育馆网球馆建成投入使用。从开始搭建到完成测试等环节后投入使用,只用了21小时。这个“火眼”实验室是如何在这么短时间内建成的?运行情况怎么样?
所谓“火眼”实验室,其实就是规模化、标准化的核酸检测平台,特点是可移动、自动化、大通量,可提供一体化的病原检测解决方案。河北“火眼”实验室总指挥、华大集团董事、党委书记杜玉涛告诉记者,实验室的名字取自“火眼金睛”的寓意,体现了实验室用先进检测技术,第一时间“发现”新冠病毒的目标。
车载“火眼”实验室(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杜玉涛介绍:“这个火眼实验室(气膜版)是基于我们当时在武汉建的第一个‘火眼’实验室的想法。当时武汉的‘火眼’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武汉大量疑似病例堆积的问题,为后面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力量支撑。但当时的‘火眼’是在一个固定的实验室里重新装修设计完成的,我们就想,有没有一种更新的方法能够快速搭建实验室?所以就有了气膜版“火眼”实验室的诞生。”
华大智造快装式负压硬气膜“火眼”(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1月8日凌晨开始施工,到当天晚上9点45分,短短21小时,“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就完成了从搭建到投入使用的全过程。杜玉涛介绍,“火眼”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在于核酸采样后的检测环节。相较于传统实验室,气膜版实验室的气膜舱充满气体只需50分钟左右。舱内采用模块化布局,设备进场后直接组装,比传统工艺的施工方式快捷很多。
“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杜玉涛说:“它对场地有比较大的要求。通过吹气,快速把实验空间搭建起来,里面有负压的设计,(还可以满足)空气净化的要求。所有分区都有严格的对实验人员的保护措施,以及对样本的保护,这些都是集成一体的。”
“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记者9日在现场看到,半圆柱体状的实验室呈灰白色,每个宽4至5米,高3至4米,长约10米。据统计,此次华大基因驰援河北的高通量气膜“火眼”实验室由12舱“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和3舱快装式负压硬气膜“火眼”组成,都是循环使用的,是战“疫”中的“老兵”。
12舱气膜版“火眼”实验室(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杜玉涛介绍:“我们在北京大兴也做到过每天100万人份的检测。如果这次在河北有需要,比如再开展第二轮筛查,我们还希望能把它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杜玉涛告诉记者,“火眼”实验室之所以最高日检测通量可以突破百万,主要得益于用先进的设备来代替部分人工。比如样本提取环节,依靠机器,一次就可提取96个,不仅缩短了人工提取所需的时间,也降低了工作人员感染的风险。杜玉涛说:“如果手工拧盖,很耗时间,而且还存在对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我们现在研发的是一个自动化的开杆盖机,它可以完全实现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通过机器手来进行拧盖操作,同时把样本转移到96孔板,是完全自动化的操作。”
河北石家庄华大医学检验实验室,医务人员正在进行核酸检测工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那么,这个气膜实验室具体如何运转?华大基因副总裁、石家庄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立见介绍,目前一共建了15个气膜舱,每三个舱为一组。其中,第一舱主要负责从检测的试管中提取样本,转移到孔板之中,随后通过两舱之间密闭的通道将孔板转移到第二舱;在第二舱进行核酸的提取,提取核酸之后再移至第三个舱;在(第三个)舱内进行检测。
赵立见介绍:“核酸提取出来以后,会通过传输窗转移到下一个气膜舱,这个气膜舱叫基因扩增区域。通过新冠病毒特异的序列,能够把提取出的样本的序列进行扩增。如果扩增出来了,就表明这个样本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扩增不出来,就表明这个样本没有感染或者是不携带新冠病毒。”
气膜版“火眼”实验室,医务人员正在进行核酸检测工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杜玉涛告诉记者,除了搭建迅速、各类检测设备先进,气膜舱实验室还可以根据检测需求,实现快速拓展。既可以迅速增加舱位,也可以调整空间,增加每个舱内仪器的投入。杜玉涛说:“比如再多增加舱位、增加仪器设备的投入,都可以实现。所以气膜的最大好处还有一个就是可以快速拓展,可以随时提升通量。”
杜玉涛表示,下一步,“火眼”实验室将根据检测需求随时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