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正式发布《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调研了224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92741个岗位样本,超38万个人才样本,认为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强劲的发展浪潮中,研究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人才需求在短时间内激增,但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不足且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供需比严重不平衡,预计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内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企业服务市场,人工智能渗入到了政务、安防、制造、金融、医疗、
物流仓储以及更多行业的内外部治理;个人消费领域,智能音箱、家庭
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化设备深受消费者的追捧和青睐。
《报告》表示,根据相关研究机构估算,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近140亿美元,而到2022年将超过270亿美元。
但受限于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起步较晚、前期积累不足,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面临有效人才供给不足的窘境。《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的目标。《报告》表示,按照此产业规模目标,预计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内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特定技术方向和岗位上供需失衡比例尤为突出。
《报告》的数据显示,当前企业对算法研究岗、应用开发岗和实用技能岗等技术型岗位的人才需求最为旺盛,分别占整体需求岗位的12.2%、19.8%和34.8%,但其人才供需比分别仅为0.13、0.17和0.98。其次,不同的技术方向供需不平衡,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在现阶段的人才需求最为突出,在整体需求岗位中的占比分别为39.1%和33.4%,但相关技术方向的人才极度稀缺,人才供需比仅为0.23和0.09,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从薪酬方面来看,当前人工智能芯片相关岗位的单月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单月薪酬30K以内的岗位占比高达85.4%;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和计算机视觉相关岗位的单月薪酬水平明显较高,主要集中在35K以上薪酬区间段。另外,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相关岗位在50k以上的超高薪酬区间段上的聚集程度均高于智能语音和计算机视觉相关岗位。
《报告》还表示,目前高达56.6%的算法研究岗和46.1%的应用开发岗的单月薪酬可达到35k以上,算法研究岗、应用开发岗的薪酬水平远高于实用技能岗和产品经济岗,众多企业以百万年薪签约具备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能力的顶尖高校博士毕业生的事件已屡见不鲜。
但同时,产业对人才质量有着高标准和高要求,在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方面设立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学历方面,2019年17.9%的岗位要求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仅有11.9%的岗位接受专科学;工作年限方面,2019年仅有5.4%的岗位接受1年以下工作经验的求职人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也仅占3.3%。
区域集聚方面,《报告》指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川渝地区是当前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要发展高地,同时也是人工智能产业人才资源的主要聚集地,人才需求规模占全国总需求的90.%,人才供给规模占全国总供给的82.9%。
《报告》认为,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压力之下,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发展到高关注、高需求的阶段,既要提升自身技术竞争力也要拥抱人工智能浪潮应对产业升级转型。但仅仅依靠高校或者企业的力量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需要通力合作共同打造知识网络,推动产学研各主体间的知识创新与应用,同时构建完善人才体系来应对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