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出生人口规模的大幅下滑和不断凸显的老龄化问题,以及企业用工成本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诸多挑战。
日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苏剑教授在谈及“中国的人口结构与产业机会”时表示,关于中国人口结构和与产业机会,目前中国人口变化呈现出“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人口见顶”的新特点,这三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大。从需求来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潜在增长,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而大规模采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大 但每万人人均密度小 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仅32996台,到2017年突破13万台,提前三年实现了10万台产量的目标。2018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47682台,同比增长4.6%,据预测2020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将近24万台。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超70亿美元。随着技术不断提升、应用场景拓宽,预计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6.8亿美元;到2020年预计机器人市场规模接近100亿美元。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为69.5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8.6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6亿美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9亿美元。 目前,中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其中工业机器人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在“机器人换人”大潮下,机器人消费市场快速扩大。但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仍存在几大问题:一是每万人工业机器人拥有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68台每万人,即将超越世界平均水平74台每万人,仍不及日、韩1/3;二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仅50%,高精密减速器、智能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仍部分依赖进口;三是国产市场占有率不高,全球4大工业机器人巨头发那科、
安川、
库卡和ABB仍占据国内过半市场份额。 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多为系统集成商 且利润偏低 工业机器人集成主要有三种模式:日本、欧洲、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中,工业机器人本体与集成完全分离,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只负责制造工业机器人本体,其子公司或社会上的工程公司进行系统集成;欧洲模式则是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与集成均由本体制造商完成;美国模式是工业机器人公司购买品牌工业机器人,自行进行系统集成,交给下游客户。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更接近于美国模式,从国外购买工业机器人整机,根据不同行业或客户的需求,制定符合生产需求的解决方案。业务形式主要以大型项目(关键设备生产线的集成,如工业机器人工作岛)和工厂的生产线改造为载体,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和联网,提供工业控制、传动、通讯、生产与管理信息等方面的系统设计、系统成套、设备集成及EPC工程等服务。主要因为前两种模式需要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日本(发那科、安川等)、欧洲(ABB、库卡)这类企业才能支撑这两类模式。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作为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上的主力军,普遍规模较小,年产值不高,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自2015年起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我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数量(公开资料)
我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销售收入(公开资料) 据PAISI统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集成企业数量达到1976家。但绝大多数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规模偏小,与国际巨头规模差距悬殊。其中营收超过数亿元的较少,绝大部分企业系统集成业务营收在数千万至亿元。行业特点决定系统集成较难形成规模效应。工业机器人集成二次开发的特点决定了集成商需要下沉至下游特定行业。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一般无法进行完全标准化及批量复制;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有较高行业壁垒,跨行业拓展有一定的业务门槛。而多项目同时推进又面临人才资源紧缺和流动资金压力,因此专注于系统集成的企业较难形成规模效应。
此外,据国金证券在2018年11月对国内54家当时或曾经涉及工业机器人业务的上市公司梳理分析(注:一些上市公司在工业机器人热潮时介入,近年来经营不善又退出,也被纳入样本统计,是为了全面分析工业机器人在二级市场的发展历史。)发现,其中涉及核心零部件公司仅14家,本体20家,系统集成则多达39家。零部件技术壁垒高、投入大,因此上市公司介入工业机器人多从本体和集成,核心零部件公司相对数量较少。
行业应用经验需积累。由于国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起步相较于国际巨头较晚,国内大多数系统集成商是近几年才成立,在技术积累、项目经验上比较欠缺。国际厂商的先发优势占据了高端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如汽车工业),国内厂商主要参与非核心环节、附加值较低的项目。 中企纵深布局细分领域 密集收购海外领军企业 中企频繁海外收购 四年涉及至少13企业 按照《<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规划,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器人产业体系。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国产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培育出2-3家年产万台以上、产值规模超过百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出5-8个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为此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频繁发起对海外领军企业收购,进一步强化纵深细分领域布局。 今年8月,埃斯顿宣布100%收购德国百年焊接巨头CLOOS(克鲁斯)。公开资料显示,克鲁斯集团成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完全自主焊接机器人技术和产品的公司之一,并被公认为电弧焊领域的世界第一品牌。此外,原本计划应在11月底之前,哈工智能收购擅长生产汽车行业用机器人的NIMAK集团,但是终因跨境并购复杂形势,导致收购案交割延期。据悉,目前NIMAK集团在高端汽车品牌机器人焊机市场中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高端及主流车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堪称工业焊接领域的“隐形冠军”。 据日经新闻网最近统计,自2016年美的集团斥资对库卡(KUKA)收购开始,在过去四年间,中国企业参与收购、出资的海外企业至少有13起,其中包括美的集团1起、万丰科技开发1起、新松1起、哈工智能1起、埃夫特4起,埃斯顿5起。 埃斯顿:双核心业务驱动 海外收购强化竞争优势 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2015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得益于公司多年来的努力奋斗,以及在自主核心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其已成功培育出以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的两大核心业务。
埃斯顿官网截图 据埃斯顿官网资料显示,埃斯顿自动化核心部件产品线已完成从交流
伺服系统到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的战略转型,业务模式正在实现从单轴—单机—单元的全面升华;工业机器人产品线在公司自主核心部件的支撑下得到超高速发展,奠定公司作为国产机器人行业的龙头地位,通过推进机器人产品线“ALL Made By ESTUN”的战略,形成核心部件—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智能系统工程的全产业链竞争力,构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