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长达两年的市场宣传之后,德国制造业巨头西门子推出的工业物联网操作系统MindSphere终于正式入华。
4月2日,西门子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期间宣布,其物联网操作系统MindSphere正式版本4月1日在阿里云上成功部署并开始运营,莱茵科斯特(Rhein-Koster)、众业达电气和上海上实龙创成为首批与MindSphere签订协议的中国客户。
MindSphere架构图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COO Jan Mrosik介绍,目前MindSphere在全球有1100多个用户,其生态系统中有300多个合作伙伴,截至2018年9月,有130多万个设备与MindSphere相连。
如今,在经历了有些漫长的等待之后,这一备受业界瞩目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终于入华,但它在中国的前途仍是一个未知数。
入华历时两年
是西门子在2016年汉诺威工业展期间首次提出的开放式物联网操作系统,是西门子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为设备和企业提供数据连接选项及相应的应用程序,是工业企业通过连接、打通、分析各个环节数据来达到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等目的的工具性平台。
西门子的MindSphere与美国通用电气(GE)更早推出的Predix是国内近年来工业互联网热潮中大大小小企业关注、研究乃至模仿的两个代表性产品,他们提出的工业物联网操作系统概念预示了工业领域创新的方向。但在中国市场,两家公司将技术概念变为真正业务的过程都不顺利。
从云技术架构上提供平台服务(PaaS),它与提供基础设施服务(IaaS)的厂商合作,并在平台上开发面向客户的软件服务(SaaS)。
出于国内对数据监管的要求,外资云平台在入华落地时需要寻找本土合作伙伴,并且西门子在国内也不具备平台的运营权。此前,通用电气曾率先敲定国内合作伙伴,在2017年3月与中国电信签订协议。然而此后GE经营日渐困难,其数字化业务亦大幅收缩,最终在2018年底成立由GE全资控股的独立品牌,业务以面向GE内部为主,不再向外拓展。国内的Predix也再无后文。
西门子工业云业务推出较GE更晚,但得益于西门子更完善的自动化(以
PLC为主)与工业软件(以PLM为主)业务,其落地与西门子已有业务衔接更为紧密。在IaaS服务商方面,西门子在全球先后与SAP、亚马逊和微软达成合作,尤其是在2018年1月,MindSphere升级到3.0版本后,成为较为成熟的版本,合作伙伴以亚马逊和微软为主。
在中国市场,2017年汉诺威工业展后,西门子开始MindSphere的市场培育工作。但在具体落地上,西门子先是经历了漫长的IaaS合作伙伴遴选过程,最终在2018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德期间,西门子宣布与阿里巴巴达成合作,MindSphere在中国将部署在阿里云上。最终在今年4月1日,这一合作终于落地,并迎来首批三个国内客户。
公开信息显示,西门子MindSphere在汉诺威工业展上签署的三家中国客户中,莱茵科斯特(Rhein-Koster)为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智能制造教育服务机构,其在中国青岛设有中国总部,并在中国多个城市设有培训中心。
众业达电气与上海上实龙创则为国内的中型企业。其中众业达电气为工业元器件分销商及系统集成商,并有自己的制造业务。其 2018年营收为85.4亿元,利润为2.73亿元。上海上实龙创为上市公司上实发展(SH:600748)控股的子公司,业务以节能服务、暖通设备及水处理为主, 2018年营收为23.8亿元,利润为1.05亿元。
历时两年才最终落地,其间国内工业互联网热潮蔚然风起,各类平台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西门子MindSphere入华是否太慢了?面对这一疑问,西门子大中华区数字化工业集团总经理王海滨解释道,进入中国市场必须合规,需要时间寻找合作伙伴,评估技术能力,选定阿里云之后还要做技术验证,从去年7月5日在柏林两家公司签署协议到如今4月1日正式落地,进行的已经比较顺利。此外,阿里也将是MindSphere在国内的运营方。
本地部署挑战
综合西门子方、制造企业及国内工业互联网从业者多方观点分析认为,对于目前落地的MindSphere而言,尽管国内刚刚落地,但各方都认可西门子工业领域的深厚积累,认可其平台的技术能力,不过其本地部署能力、价格及目标用户策略将影响其在国内开展业务的前景。
本地部署能力是当前MindSphere国内落地面临的最大挑战,它是指平台能否部署在私有云或者用户自己的服务器上。王海滨在汉诺威期间确认,国内的MindSphere都将部署在公有云上,包括开发者账号的两类用户都将使用公有云。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数据安全——尤其是涉及核心制程的数据——是许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顾虑的核心问题,而打消这一疑虑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确保数据不越过自己的掌控。因此,记者此前接触的多家国内制造企业及从事工业互联网业务的公司都表示,平台数据不会上公有云,亦有一家国内
新能源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当初在选择平台时就是因为本地部署能力缺失而放弃了MindSphere。
对MindSphere而言,其本地部署能力在全球业务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在中国尚不具备该能力。MindSphere先后与全球最大的两家云基础设施服务商达成了合作,亚马逊在先,微软在后,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首席运营官Jan Mrosik曾在2018年9月回应记者关于其本地部署能力的提问时表示,本地部署方案应由IaaS服务商来提供,MindSphere可以调用这一功能,此前亚马逊AWS不提供本地部署方案,但微软Azure云平台包含的Azure Stack技术可以支持本地部署,这也是西门子与微软Azure合作的重要驱动力。
在中国,由于MindSphere部署在阿里云的公有云上,本地部署目前仍无法实现。对此,王海滨对记者表示,企业需求多种多样,某些用户、尤其是某些大企业会希望本地部署,但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甚至一些思维开放的大企业,是愿意在公用云上来做的。
综合来看,在本地部署问题上的几个现实是,一方面,数据上公有云是长期技术趋势之一,近年来,包括企业资源管理(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这类企业传统IT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逐渐呈现云化的趋势,且随着通讯技术发展带来的对传输速率、带宽的变革,使用公有云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当前工业企业对数据安全的担忧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尤其是相对IT、互联网企业,工业企业对数据上云会更加谨慎;第三,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传统行业企业和国企,往往都有自己的IT团队和服务器基础,现阶段会更倾向于本地部署,而许多中小企业若自己投入建设私有云或者服务器,并不划算,它们相对会更乐于应用云技术,此时,大公司的信息安全能力相对更值得信任。
这样的现实之下,西门子一方面需要确保其MindSphere用户的数据安全,展示其在数据安全方面的能力;同时也需要逐渐进行市场培育,引导客户上云;而对本地部署有强烈需求的用户,尤其是大型企业用户,则需要考虑与阿里云合作,开发在私有云上部署MindSphere的能力,而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在国内也引入与微软Azure云平台的合作。
数据主权疑惑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首席运营官Jan Mrosik在谈到数据安全时强调,MindSphere中的数据属于设备和工厂的所有者,西门子不会查看这些数据,从技术角度,这些数据被存储在特定的存储空间,西门子也拿不到它。他尤其对记者强调,MindSphere并不是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比如社交网站会拿用户的数据来做一些事,但这不是MindSphere的商业模式。
在汉诺威期间,西门子MindSphere的另一大突破是与德国大众达成合作共建工业云,西门子及供应商负责将MindSphere扩展到大众工业云上,并提供边缘计算解决方案,大众与亚马逊AWS共同开发大众工业云。在目前西门子发布的关于MindSphere合作的公开信息中,大众是其中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企业。
结合Jan Mrosik的上述表态和西门子、大众、亚马逊的三方合作可以看出,MindSphere是用户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工具之一,因此,工具自身并不应依靠数据盈利。数据依然创造价值,但这主要是对使用AWS、MindSphere的用户而言。
西门子数字工业集团工厂自动化部CEO Ralf-Michael Franke在汉诺威期间结合大众的合作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表示,数据和分析的结果是属于大众的,西门子和亚马逊只是帮助大众更好地在平台上应用技术,提升分析结果的价值,不会去使用这些数据;合作过程中诞生的应用程序,如果向外界分享,其中不可能包含工厂的关键流程,它也可以卖给戴姆勒、吉利等同行,但需要签订合同说明应用的所有者及利润分成方式。
长期战国时代
与大众、亚马逊这样量级的企业全面合作,西门子在中国恐怕很难复制。这一合作能够达成,离不开西门子与大众两家德国企业长期的合作关系,也离不开大众公司决策层对于数据上云的支持。而在中国,西门子各条业务线的大型企业客户以国企为主,无论是国内政策对于数据出境的严格限制,还是国有企业对于数据安全、本地部署的考量,都让西门子在国内寻求类似合作企业面临更多困难。
前述西门子工业云的首批中国客户包括一家德国企业的中方公司和两家国内的中型企业。在可见的未来,这或许是MindSphere在中国市场的典型客户。
西门子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致新软件是杭州一家从事工业互联网业务的创业公司,该公司销售总监胡阳军对总结,西门子这样的大型自动化企业在工业界有威信,自动化产品在国内应用很广,西门子有工业知识的积累深厚;另一方面,相比本土工业互联网企业,MindSphere经历了严格的立项、诊断、测试过程,其成熟度和性能相比一些国内企业产品应该更好。
在胡阳军看来,影响MindSphere在中国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是其客户定位,是面向大型高端用户,还是中小企业用户,国内中小企业的工业数据需求巨大,对上云呈现更开放的态度,但对价格也很敏感,看重性价比;此外,平台的易用性也是关键因素,用户不希望因使用MindSphere而投入很多人员。
固高自动化公司工业互联网总监崔鹏表示,其接触的客户中,营收在数十亿元规模的中型企业往往都有自己的IT团队,而营收规模在数千万至亿元级规模的小企业会更倾向于使用公用云。
但这部分企业中,有多少能成为MindSphere的用户依然要打一个问号。
最有可能的用户,是原本就使用西门子自动化服务、PLC产品的企业,众业达与上实龙创均是这类企业。
工业互联网在获取数据时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现场自动化设备千差万别的数据通信协议和格式标准。自动化设备市场玩家众多,一些代表性的自动化硬件厂商如西门子、罗克韦尔、发那科、ABB、三菱等都有自己的数据标准,其中日系厂商往往并不开放通信协议。而一个工厂内,同时使用多家厂商的自动化设备也十分常见。数据异构的问题,是平台落地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对已有西门子自动化设备的大用户来说,使用同一家自动化公司的云平台连接数据就更为便捷。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工厂自动化部CEO Ralf-Michael Franke就表示,如果使用的是西门子产品,连接方式比较简单,如果使用第三方产品就比较复杂。未来数据格式会标准化,但目前必须处理不同的数据格式,西门子在编程、组态和数据格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来满足用户需求。
王海滨设想,随着时间推移,未来不是每一个用户都像做一个工业项目那样去做,期待将来的销售模式就是客户在阿里云或者西门子的商店选购不同规格的账号和费用,线上付款形成合同,邮件推送账号密码,非常便捷。
记者接触的多位工业互联网从业者均表示,目前需要结合用户的现状和需求制定方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做落地。不同公司对数据获取的需求到看板界面的偏好等大大小小的细节要求千差万别,需要深度参与其中才能做好服务。“工业是深度定制化的。”一位相关人士感叹。
中国市场的落地亦是如此。迟到之后,它需要尽快将首批客户做成标杆,成为以后推广的样板。而放眼未来,的迟到并不致命。
层出不穷、数以百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部分将消失,这是业内共识。Jan Mrosik认为,未来只会有若干个平台能够生存,集中大量的技术人员搭建一个新平台创造的价值有限,真正在物联网领域脱颖而出的并不是平台,而是平台上的应用程序。许多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其专业知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专注于开发程序来创造价值。
树根互联CEO贺东东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表示,制造企业的核心优势是对产品和客户的洞察,树根互联的许多客户是自己开发平台一两年后又重新找上门来,在他看来,花大量时间、投资和人力去冒险搭建底层平台,会耽误做行业应用的时间。
固高的崔鹏将工业云平台与20年前的邮件系统进行了类比,它是企业的工具。在邮件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许多企业都会自建邮件系统,但经过大约10年,最终几家大的邮件服务商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也将是如此趋势,只是出于工业领域的复杂性,可能不同行业都会有一个领先的平台。
究竟谁能脱颖而出,需要市场竞争来检验。如今工业互联网概念已经熙熙攘攘了两年有余,企业更加关注能创造什么实际价值,因此首批标杆项目需要凸显其示范作用;往后,平台的易用性、功能及数据安全等平台自身相关的指标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分出优劣,其中也离不开平台提供方与用户的深度合作;长远来看,最终决定平台存亡的,将是其应用生态的丰富程度。
然而,工业领域的技术迭代周期要远远长于消费互联网,数百家平台公司淘汰到只剩下几家,耗时或许远远不止十年。相当一段时间内,工业互联网市场都将处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