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教授在G60科创走廊
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新产品发布会上发表了《智能制造的行业发展及趋势分析》的主题演讲,重点分析了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针对行业痛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处于战略机遇期
孙立宁教授简要分析了目前全国机器人产业的现状,产业发展势头稳定,全国有150个机器人产业园区,颁布了23多个市级政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迅速,其中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公司数量最多。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下游需求变化迅速,3C增速垫底;国产化率提升明显,多关节国产化率提升10个百分点;机器人进口量及价格双下滑,同比降幅分别超12%,5%;零部件产值微增长,国产化率破20%;行业整体毛利率逼近20%,成本控制是关键;投资规模下滑;长三角、珠三角政策密度高,力度大;专利申请量下滑。在政策上,国家高度重视,制定了强国制造发展战略,发布中国制造2025计划。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服务与融合是重要发展方向
孙立宁教授表示智能制造将在2020年迎来数字化应用阶段,包括复杂应用工艺自动化,智能工艺专家系统等。在2025年将步入互联智能阶段,包括基于物联网的机器人互联,全周期检测、预测、诊断;基于大数据的云端智能自主学习、推理、进化等。在2030年达到自主智能水平,包括机器人智能体系结构;具体应用场景发育式自主学习,机器人环境自主认知、任务优化调度及行为决策技术等。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专注于智能化关键装备研制应用,核心部件研制应用,新型智能终端开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等方面。
人工智能将在2020-2025年出现拐点。包括核心技术突破: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情感识别。应用基础突破:云服务初现体系、5G物联网商用、智能柔性感知与显示可穿戴设备商用等。智能网联车、智能翻译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智能家居产品、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行业将成为热门。
智能感知是智能的基础。其中
传感器又是重中之重。传感器是工业4.0时代的重要角色,随着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广以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投入开发,传感器发展十分迅速,未来的行业应用趋势应该更加注重感知。可以看出在汽车制造、物流运输、3C领域、无人机等行业都已有大量应用。据了解全球传感器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达1770亿美元,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好转,中国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多。
其他如智能生活、智能教育、智能医疗等行业也将稳步发展。机器人向高性能,智能化发展,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3D等新技术融合,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机遇与挑战并存。
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共促发展
孙立宁教授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由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档数控
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300万,到2025年,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50万。
虽然现在出现了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力度还是不够,这就需要加快平台建设,创新体制建设。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以及健全复合人才建设机制等。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持续创新。面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集成应用创新机制创新,打造多种模式创新创业与产业化平台,形成完善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