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企业资讯>富士康或将于明年实行约十万人次规模的人力调整

富士康或将于明年实行约十万人次规模的人力调整

发布时间:2018-11-26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企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富士康 鸿海精密 人力调整

导  读:

鸿海精密(富士康)工业计划在2018年底之前进行10万人规模的人力调整。作为鸿海的主要盈利来源,美国苹果手机的代工需求萎靡不振,今后还面临着中美贸易摩擦负面影响扩大的风险。。

  《日本经济新闻》11月26日报道称,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计划在2018年底之前进行10万人规模的人力调整。作为鸿海的主要盈利来源,美国苹果手机的代工需求萎靡不振,今后还面临着中美贸易摩擦负面影响扩大的风险。鸿海担忧2019年业务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将加快强化盈利机制及竞争力。


鸿海精密,富士康,人力调整


  多位相关人士透露了上述消息。截至2017年底,鸿海包括夏普、群创等全部旗下企业在内,拥有超过110万名员工,大部分在中国大陆工作。此次人力调整约10万人规模,相当于全体集团员工的1成左右。

  根据了解这项计划的人指出,鸿海集团每年大多会进行人力及绩效的考核,淘汰绩效不好的员工,但是因应2019年可能面对苹果订单没有成长,还有经济情势的不确定因素。今年的计划比往年积极一些。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得到的消息,这次人力调整影响的不仅是生产在线的单纯劳动者,还广泛涉及技术人员、财务、环保、节能、总务、采购、法务、经营管理、和人事单位总体的绩效考核及整体盘点,会重用重要的人才,但也会淘汰不需要的人力。此项更积极人力的开支检讨从今年10月底再度启动,到今年年底,其中一个目标是,非技术人员的人力调整从10月31日至今年底,还需要所缩减1成左右。

  根据日经的了解,鸿海集团郭台铭总裁指示对于赔钱的单位需要特别检讨,同时资深员工及年薪高的员工也需要重新检视绩效。例如,鸿海集团内,主要业务为生产制造非苹手机FIHMobile(香港上市的富智康集团)近年呈现亏损的状况。

  关于缩减人力的详细情况,鸿海回复日本经济新闻的洽询时,仅表示将在集团内部实施全面的运营调整,但是并未正面答复是否人力调整会达到10万人的规模。

  另外,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在11月24日对媒体表示,此次人力调整计划是泛鸿海集团成本检讨,包括夏普、群创等,每年都在做,今年做多一点。他表示,将会把很多员工送去鸿海成立的工业互联网学院培训,主要是因应未来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所需,很多非生产线员工会面临工作结构调整。

  美国彭博通讯社11月21日报导称,鸿海为应对2019年的严峻状况,将实施200亿元人民币的费用削减。

  其实鸿海集团近年来不断利用自动化及人工智能的努力,希望减低对人力的依赖。

  鸿海在大陆工厂组装iPhone,向全球市场供货。苹果的代工业务占鸿海销售额的一半以上。“XR”与9月率先上市的“XS”相比价格略低,曾被期望拉动整个2019年的销量,但实际销量未达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富士康 鸿海精密 人力调整
  • 进军汽车制造!鸿海发布电动汽车,创始人郭台铭站台

    10月18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鸿海,2317.TW)发布三款电动车,这三款车是由鸿海集团与裕隆汽车成立的合资公司打造,除了代号为Model T的电动巴士,还有一台SUV Model C和一台商务豪华驾车Model E。其中Model E由鸿海集团创始人郭台铭开进会场。郭台铭称,这三台电动车是自己71岁最好的生日礼物。

  • 推动集团业务转型 鸿海将在电动汽车及机器人等领域发力

    全球消费类电子需求增长日渐趋缓,世界最大电子代工企业鸿海精密正寻求新的业绩增长动力。随着全球各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销量持续扩张,鸿海也看到了其中的机遇,近日鸿海高层就发出了将向“电动汽车”领域发力进军的信号。

  • 富士康2016年度营收下滑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昨日晚间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披露2016年营收业绩,为4.35万亿新台币(约1363.8亿美元),相比2015年下滑了2.81%。

  • 日本软银联手鸿海造人形机器人 年内量产1万台

    日本软银将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集团合作,着手量产具有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2015年内就将以每年1万台的规模实施量产。该机器人有望应用于顾客接待和护理等广泛领域,但目前生产成本过高成为普及的瓶颈。此次将通过日台企业合作构建可低价量产的体制,以尽早开拓增长领域。

猜您喜欢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