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造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基本囊括了全部的智能终端和零部件,现在,手机越来越智能,我们几乎完全变成了的它们奴隶,只要电量降低到50%以下,消费者就变得焦虑,如果电量下降到20%,我们会彻底失去安全感,更可悲的是,人类甚至不忌惮最终变成手机的高级配件,和USB数据线、耳机、充电宝同一个档次,这也难怪,智能手机正变得思维敏捷、博学多才,不仅能无限制地提高生产、生活效率,也开始变得善解人意,苹果的Siri已经可以用“地道的河南话”来回复中州老乡了,而琳琅满目的App会在第一时间推送消费者渴望看到的新闻和段子,只要在百度阅读上浏览一眼《潜伏》著作,UC就会把小眼孙红雷和大嘴姚晨全部的消息都推送出来,持续消耗用户的时间。
基于如此繁荣的景象,前面是欲求不满的长期需求,而后面则是永远处于加班状态的电子制造厂,他们需要趁着消费者兴奋未消,快速地把订单做出来,销售出去。
前一阵子,《大西洋月刊》发布标题为“强迫劳动是电子制造业的支柱”的文章,文章称全世界的穷人都来到马来西亚淘金,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来到马来西亚之后,却发现那个报道里的天堂和自己无关,而且因招聘费、房租、日常消费等等,自己反倒是陷入更大的困境,巨大的生存压力,让这些工人更容易生病;相比之下,国内制造巨头就比较温和了,代工大王郭台铭亲自下旨,零容忍任何形式的强迫劳动;格力董明珠在员工待遇和员工福利方面都堪称表率,邻居行业京东则善待物流小哥,一定要让他们住上大龄单身公寓,以方便员工谈恋爱和制造爱情,但平心而论,全球电子制造业都要永远面临高强度工作,疲惫、迷茫充斥着整个行业,舆论也比较喜欢和他们硬抗。
电子制造业,有什么血汗特质?
如前文所述,电子制造业的时效性非常重要,任何的技术、利润和竞争力都要配上一张详细的Time Table,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iPhone智能手机直到2018年才推出大屏幕,那么,他们有可能会完全错过iPhone6/6plus的销售巅峰,毕竟,现在可媲美于这两款iPhone的大众手机已经遍地都是,而苹果要做的,就是在竞争对手成长起来之前,消费者欲望高涨之后,快速地把iPhone6销售出去,这就意味着,全球的零部件制造都要加班加点,来冲高销售量,更糟糕的问题在于,电子市场向来不稳定,现代的企业团队尚不能完全预测消费者的口味,于是,面对每一个即将到来的“销售期”,产业链最顶端都会把其视为一个“巨大的机会”,如此策略会要求底端的制造工厂要时时处于备战状态,在土地、物料、设备、人力招募方面都要进行风险投资,而真正能转变成“利润”的备战,不足50%!
相比之下,开发、设计企业属于轻资产企业,市场不稳定消耗的只是其思考和意志力资源,一串串代码可以打乱重写,但固定的车间则不容易重新改建,因为,任何的硬体变更意味着新成本的投入,无限地摊薄制造业利润,而这恰恰是电子制造业最具血汗性质的部分,毕竟,没有利润,一切都是不真实的。
因电子产品的复杂性,天才的日本人发明了工作分解表和流水线生产,这样每一道工序都会变得非常简单,同时,把生产效率拉到最高。在这种模式下,人是被当做机器来用的,整个工作只需用到自然人的手指、躯体,根本用不到人类的头脑,于是,枯燥、单调彻底改变了流水线车间里的空气,这又是一滴电子制造业的血汗;
因制造业属于重资产行业,前期投资非常大,特别是电子产业,对于环境、物料、精密性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些车间设施一旦配置到位,就时时刻刻开始折旧,也就是说无论是人员、物料、设备、还是整体车间环境,任何的异常都会影响到整个电子制造业的运转,从而影响资源利用率,拉高成本。因自然人是被当做机器来使用的,所以,他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配合机器的“作息时间”,也就是说,需要有人24小时配合机器,当然,自然人不可能24小时不眠不休,只能靠周期性的夜班,而对于年轻人来讲,加夜班是最痛苦的事儿,每每低头看表,也就刚刚过了5分钟,而正直青春期,自恃精旺盛,完成夜班的生产之后,白天还要玩王者荣耀或者考驾照,长时间缺乏睡眠,让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年轻员工遭遇早衰、皮肤暗淡和猝死,这也是电子制造业的血汗;此外,也是最重要的,流水线上的单调工作价值有限,每月只有1500块,而在如此环境中,自然人又只能利用身体的一部分,根本没有向上流动的通道,企业主常常只能依据价值来制定工资标准,这也是为什么马拉西亚的外来人,根本没有机会触摸到天堂的门口,那条路对于基层来说,太过遥远。
总之,电子制造业的工人把青春、时间以及一部分的身体资源交给了流水线,缺乏向上流动的通道,而企业的经营需求又注定无法给予其足够的工资和安全感,而自古以来,聪明的文人都不喜欢劳动,他们更喜欢站出来歌颂劳动者,把他们本来就枯萎的生活渲染地更加悲惨,一无是处,这大概也是“血汗工厂”的直接由来。
电子特性,制造业需适度变革
作为一个长期观察制造业的媒体人,笔者也结实了越来越多的电子制造业人士,大都是一些制造企业里的中层管理者,他们大都殚精竭虑,满眼的危机意识,好像一条条上紧的发条,他们担忧未来的订单,又要担心手底下的员工。
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企业主和管理者非常容易把“企业管理”误读成为“山头”,从而衍生出大量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些嫡系、地盘、势力、兄弟等只存在于“军队中”词汇渐渐进入制造业体质内。事实上,员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属性就是“运行成本”,按照法律合同,企业主可以随时采用自动化,将自然人员工淘汰掉,但员工对于社会又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对于政府管理来说,需要温饱、成长、称心如意的爱好,也需要追求美好的生活,于是,一个特奇葩的现象出现了:企业主本来有机会快速采用自动化,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成本,但常常迫于内外部利益,特别是政府关系让“腾笼换鸟”的政策停滞,毕竟,当数百万的低技能者丢掉工作时,社会不稳定因素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电子制造业一面被媒体贴上“血汗工厂”的标签,一面又在汹涌的舆论潮水中安然无恙,显然,电子制造业,牵扯的社会因素太多了。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电子制造业势必要进行基因式改革,逐步让机器取代人工来完成单调、枯燥、繁琐的工作,但整体进程,需要配合社会人才体系的变革,我们需要等到大量“低技能者”成长起来,或者慢慢老去,当然,最积极的想法就是,机器人取代着人工,但却创造出更高端、更体面的工作,自然人擦掉血汗,真正意义上地追求美好生活。(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