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引领 话语权提升
标准制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智能制造是一个新生事物,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来借鉴,各国都在不断地探索之中,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挑战。尤其在标准化方面,国际公认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体系架构还没有形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应用还缺乏标准的支撑。此外,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不同,它们是在基本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发展,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都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不平衡。因此,需要我们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能够指导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企业的智能制造标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面对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对象情况复杂、体系庞大的严峻挑战,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直接借鉴的情况下,我国从2014年年底开始探索智能制造标准化发展道路。201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成立了由部内相关司局、企业、科研机构、标准化组织等组成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工作。
经过多次工作组会研讨,并广泛征求全社会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12月正式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为推动智能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化支撑。
“《建设指南》是我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完成了智能制造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和体系规划,有利于全社会统一认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建设指南》是指导未来一定时期内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立项、制定及修订工作的依据,同时对智能制造标准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赵波表示。
由于智能制造是新生事物,各国产业都还没有成型,这也为我国标准输出在国际上抢占话语权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据赵波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多渠道输出智能制造标准化研究成果。2017年4月,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管理局智能制造系统评估组(IEC/SMB/SEG7)形成了《智能制造架构和模型研究报告》。这是智能制造概念被提出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第一次确定了智能制造的系统架构。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制造业大国提出的参考架构一同作为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被纳入该报告,实现了我国在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顶层设计上的突破,得到国际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中德两国专家目前已召开了三次工作组会议,达成了系统架构互认、信息安全、无线通信等领域的9项合作共识,今年还将共同发布《中德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互认报告》等多项成果物。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提升。
上页 1 2 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