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浪潮来袭,所有人都被拍得晕头转向,唯有坚持本心,认准方向者,方能成就大事。
制造业想要走出来,必须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我是谁?我的客户在哪?他们想要什么?我怎么满足他们?这都是老生常谈了,从N个世纪以前所有的商业和交易就是这个样子,然而这些问题之所以能成为本源,就是因为他们随着时代的变化其本身也在不停的变化,学习能力和适应性一流!这世界上什么最可怕?适时而动和超强的繁殖最可怕,这几个问题显然占据了前者。
我是谁?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而希望能从中挑选出共性的东西,当我们将范围框定在中国的时候,我们总能总结出一些特点: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们的制造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凭借着过去几十年的一波人口红利冲上了基础设施建造和基本工业化的高点,但是拥有的核心技术仍然有限,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工业3.0甚至2.0阶段的泥沼中步履蹒跚。然而我们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程度又区别很大,像汽车这种已经基本实现自动化的行业正在向智能化大步前进,而类似精密仪器这样的高精尖行业更是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奔得没影儿了,广大传统行业们只能吃吃尾气,认清自己永远是做人做事做企业的第一步。
我的客户在哪?
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是什么,是智能化,知识取代资本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是电子化,光电感应和网络化取代机械成为工厂的语言,人们不再机械的操纵机械,而是进行柔性化生产;是全球化,信息技术不断削弱时空的隔阂,整个世界越来越“小”;是个体化,人们的个性越来越鲜明,个体特色彰显得到重视,信息交换和传输频率变快带来这一改变。我们的客户也许不再是那梳着双管麻花辫的邻家小妹,而是大洋彼岸的“歪果仁”,他们的信息都潜藏在一个又一个数据里,等待着你用信息技术去挖掘。
他们想要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收入情况而变动,可以说变量太多,但在这无数的变量背后,真相只有一个:你要让消费者告诉你他喜欢什么,然后你去满足他,甚至超出他的心理预期,从而能获得超额价值,这是我们制造企业从残酷的竞争中脱引而出的最佳机会。
以我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消费者已经度过了计划消费的年代,手里有了余钱,现阶段的生产也已经供大于求,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去选择商品。商品的用途和质量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考量要素,设计、外观、材质甚至是人文情怀都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刺激点,不仅如此,大量的买家开始重视商品在使用过程中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开始重视购买、配送、售后等一系列的服务指标,可以说一件商品的价值已经不再被锁定在其本身内核,开始向其所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
我怎么满足他们?
消费者就是我们的上帝,“上帝”要如何才能被满足啊……我想说,在“上帝”面前,吾等凡人要保持谦卑和敬畏。所有试图教导消费者的言论都是妄言,所有不知所谓的“自嗨”设计都是累赘,所有操作复杂的界面和功能都是垃圾,因为市场终会给你一个响亮的耳光,因为时代变了,不信你回去做做你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或者亲戚家的孩子的数学题,你能做得出么?当消费者每天都能面对比过去多出几个数量级的信息时,他们“无所不知”……我们不如将主导权交还到他们手中把,用柔性化生产来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
易往信息帮助制造企业进行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化生产,其智能化解决方案让企业有能力处理更复杂多变的生产条件和更庞大的信息数据,从而适应市场需求多变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增强制造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利用MES监控整条生产线,实时反应生产节点的情况,将信息和数据进行传输和反馈,简化组织和强调人的能动性为核心,力求低消耗、高效率、零库存,杜绝一切浪费,其基本前提是为满足用户的高质量产品需求;用APS来科学合理规划生产计划和节拍,对产品开发及其相关过程以组成多功能协同小组工作来进行,并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集成考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过程的适应性要求;用SCM来整合供应链条,管理上下游不同供应商,注重适应各种变化的快速要求,以动态多变的组织结构和充分发挥技术、组织人员的高度柔性集成为主导;并最终实现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