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次央行降准降息,以及国务院连续出台一系列措施,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虽取得一定积极成效,但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民营企业申请贷款中间环节多、收费高、难度大,一些银行惜贷、压贷、抽贷、断贷行为时有发生。
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银监会抓紧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国务院同时要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成立督导组;国务院审改办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检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开展全面自查;全国工商联、新华社等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融资状况调研评估;审计署进行跟踪;财政部部署清理政府对企业各种欠款的专项工作等,并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于8月15日前将阶段性整改结果和下一步整改工作重点报送国务院办公厅,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小微融资怪象:理论与现实难以逾越的鸿沟
多重政策引导之下,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仍举步维艰。尤其是2011年以来,受人民币连续加息、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以及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各类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考验。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去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 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12月31日,国务院 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 普惠金融发展蓝图。
但是,中国宏观经济正在“三期叠加”的低谷中徘徊,需要依靠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来激活,而改革红利并不会自动到来。2014年末以来,央行已通过6次降准、6次降息刺激经济增长,尤其多次对小微、三农领域进行定向降准,然而,货币政策的效果正在将弱。
浦发银行联合新华社共同发布2016年一季度长三角小微企业景气指数,该期指数为96.95,低于景气临界值3.05,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作为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尚且如此,全国其它区域的情况亦不乐观。6月份民生新供给制造业综合指数为43.2%,较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连续第二月回落且幅度扩大;6月份民生新供给中小企业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2.6%,较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
央行《金融稳定报告2016》显示,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增长,服务“三农”和小微企 业的水平继续提升,配置到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资源不断增加。2015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 2.76万亿元,占企业新增贷款的41.2%。
银监会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9%,同比增长13.3%,较2015年末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0.4个百分点。实现了“三个不低于”目标。
理论与现实已出现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方面是央行释放巨量资金,并未如政策制定者预料,流向小微企业、三农领域。据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资金实际上从银行流出,大部分在空转,以及流向房地产领域,故而推高了全国一线城市的地价、房价飞涨。
另外一方面是,小微企业融资意愿正呈下降趋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降准实际是使得银行的资金供应多,但供应多并不代表需求多,现在不仅是银行愿不愿意贷款的问题,还有实体经济是不是具有有效的资金需求的问题,而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金融资源配置向政府的超配、向大企业的标配、向小微经济的低配或不配是必然逻辑。”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认为。
在陆磊看来,“实体经济部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实体经济部门”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系统,各个环节及机构又在参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对政策响应的再响应效应不尽相同,最为关键是的,很难精准区分金融资源是在第二环节自娱自乐,还是在第三环节冒险。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