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湖州越球电机有限公司的自动绕线机旁,一个员工管起了12台机器。熟练地把定子放进机器,按下启动按钮,5分钟后完成了一个定子的绕线过程。
这样的改变,在企业随处可见。正在运转的高速冲床,让每人2.4万片的定子冲片日产量提高到了28.8万片。4台机器,减少48名工人,装配生产线也由原来的30人减少到8人。
走进恒达富士电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块钢板通过整条生产线,折弯、剪冲、激光焊接等生产工艺一气呵成,车间内实现全自动化,鲜有工人出现。
如今,“智能车间”已成了南浔企业的一道风景线,一改以往满眼油渍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鼠标和庞大的数据库,以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神经末梢”价值日益显现。
智能化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更让产品品质得到大幅提升。通过“机器换人”,产品的合格率显著提高。拿电机的定子绕线来说,合格率从原来的99.5%提高到99.99%。
“机器换人”也给企业的“两化融合”打下基础。除了改进生产设备外,如今,不少企业正逐步依托信息化,从硬件更新走向全方位智能管理。
在南浔具有规模的电梯企业车间,关键设备及大型生产线全部联网,车间现场实现网络化监控和可视化管理。机器人、数控中心等智能制造设备占比达到75%,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焊接生产效率提高2倍以上,工厂整体产能提升4倍以上。
在沃克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企业通过物联网给每个产品贴上标签。这意味着产品从生产到使用,都有了“身份证”,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追踪到特定的环节,无论对企业还是用户都是一个保障。
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释放出了强劲的能量。管理系统化让实时数据完整精准,产品精度和生产效率上来了,不少企业腾出精力搞研发。
“如今已经过了靠跑量赚钱的时期,没有高端的技术支撑,是很难生存的。”区发改经信委主任沈雪芬说,“智能车间”已是必然趋势,也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必然途径,企业越大,这样的需求就越强烈。
目前,我区“智能车间”已覆盖六大行业,涉及流程制造、智能装备、智能化管理等类别。下一步,将以“两化融合”建设为重点,围绕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化、企业网络化,推广智能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