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自《董明珠: 格力将推动智能制造工业化进程》
近两年,随着小米等互联网企业以性价比模式杀入家电产业,传统企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关于商业模式和产品逻辑的讨论容易发酵,董明珠领导的格力也与互联网企业产生了不少观点碰撞。
不过究竟哪种模式能代表中国制造的未来,尚无定论。而董明珠的底气又在哪儿?
当笔者问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格力与互联网性价比模式的红利差异,董明珠提及了“微笑曲线”的理论:“可能现在大家都愿意追求两头(设计和销售),但格力恰恰愿意追求底端(制造),因为只有底端才能支撑起两头,否则两头是不存在的。”
“当下中国的产能落后,供给侧的改革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的升级,而是从根本上来解决,那怎么办?所以自己拥有模具,一系列空调需要的技术保证,我希望把它扩大化,推动智能制造的工业化进程。”董明珠表示。她这一番言论,也透视出格力迈入工业自动化体系和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初衷。
格力自2003年便开始引入自动化理念,公司内部曾提出“3至5年实现无人车间”的口号 。在具体的专攻方向上,格力锁定了机器人和精密机床两大领域。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目前格力的自动化产品,已经涵盖工业机器人及集成应用、伺服机械手、数控机床、智能物流与仓储设备、智能检测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服务机器人、工业零部件等10多个领域,共100余种规格产品。2015年产出智能装备2000台套,超5亿元。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何振红认为,中国工业和德国工业的差距在于,德国工业是五元结构,一家工厂自成体系融合设计、物流等各个产业链环节,而中国工厂的制造体系仅包括工业制造和供应链两个环节。这之间是生态体系性差距。她认为,无论是开发机器人,还是模具工厂,格力的前景在于打造出了工业系统。
她进一步指出,有别于一般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格力多年的制造经验让其对工业逻辑非常了解,以这样的基础涉足这个领域,将帮助中国制造业进行提升,与此同时,格力将获得的可能是一个几千亿的市场规模。而在工业创新过程中,非常依赖模具的打磨技术,格力凭借多年的工业经验,将为行业起到带头作用,打造出造福于中国制造业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