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程建设及主要特点
工程特点
在国家电网公司在建和已建的60余座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试点和推广城市中,成都配电自动化工程项目起点高,影响面广。
工程在以下七个方面成效显著:一次性建设投资、建设和投运规模、试点面积、建设难度、建设工期、技术与管理探索创新、多源信息交互与配网图数模共享等,为日后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示范效应明显。
主要技术和应用创新
遵循IEC61970/IEC61968国际标准建设信息交互总线(IEB),第一次以配电网业务为驱动,实现多元系统互操作交互集成。通过IEB,DAS与PMS、GIS、EMS、客户服务系统(CIS)、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抢修指挥平台、通信综合资源管理系统、电缆网综合监控系统八个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突出电网图模和台账数据应用重点,以营配调通信继保业务为服务对象,充分证明按“数据源端唯一、信息全局共享”原则实现信息集成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在配电、调控和自动化多系统、多业务之间实现多元信息系统的交互互操作业务流、信息流的同步支撑,信息一致性、关联互动常态化管理应用。已经实现主城区全部配网图模和台账数据从PMS、GIS生成并导入DAS,支撑实现配网抢修指挥平台、通信综合资源管理系统、电缆网综合监控系统共享应用,实现数据源端和应用的同步更新的目标。正在实现其应用性能和范围覆盖整个成都配电网规模和技术要求的目标,为营配数据(含图模)贯通提供优化、高效的支撑应用环境。
大面积集中部署FA,闭环自动控制,FA应用实现常态化管理,成效显著。在国内率先实现控制范围最广、控制线路条数最多、集中部署且长期连续运行的FA。从2010年10月配电自动化系统正式运行起,主城区193km2区域配电网FA全覆盖,320条10kV馈线全部投运FA功能,其中160条线路实现全自动闭环控制。至今,FA覆盖面积已经超过200km2区域,FA线路总数量增至373条,其中全自动闭环控制线路达到295条。
尝试配电终端集成微机保护功能,设计并应用继电保护和配电监控功能集成一体化配电终端。节约安装空间、灵活组态配置,适应多种运行方式和调度需求。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继电保护定值上传下装和召唤功能,实现配网微机保护定值和故障信息的动态管理,提高配网调控和运维管理工作效率。
基于EPON技术规划设计大规模配用电光纤通信接入网,大面积大规模上线运行。充分发挥骨干通信资源并兼顾远期配用电发展需要,资源共享、高速带宽、效益环比高,扩展方便。同时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配网通信应用的分区自治管理。
设计实施了按应用主体分区和主体内部子分类的分区应用方案,充分发挥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配电网技术支撑平台的作用,适应不同管理体制的运管需求,支撑企业管理变革创新发展,应用效率高。
建设管理及其创新
正确的技术、工程管控路线是成功的重要基础。实施和规划总体目标、实施方案、技术路线符合工程应用特点,具有示范意义。
制定可操作的总体工程目标及分段目标,工程管理强势高效。生产运维管理部门严格管控工程建设全过程,调控、信通等各部门通力合作,配电工区、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各专业协调配合实施,高效推进。技术和管理起点高、过程监管和验收管控严密,建设与应用同步谋划实施。
发挥核心专家作用,形成团队强大凝聚力。组织技术、管理、施工、设计、监理、运维、应用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工程建设和应用团队,共同进步。快速提升人员素质和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升对建设发展、技术路线以及对智能配电网的认识。
实施方案具体、可操作性强、方法有效。建立研讨及设计联络会等各类沟通机制,以技术和管控为中心的系统工程管理制度为龙头,抓施工质量、工艺标准、安全措施、施工进度、工程监理,递进培训、优化实施方案、反馈应用评价,按期建成投运。管理机制配套跟进。调控和配网运维两个应用主体在体制、人员岗位同步探索。新建完善配网调控运行管理机制和城区配网运维管理机制,为建设和实际应用架起可持续发展的桥梁。
以应用为建设目标,未雨绸缪,认识和监管到位。“高起点,高标准、新技术、新工艺、实用化”,建设与应用同步,试点建设与远期推广相结合,促建设高质量、运行高水平。严格技术标准和施工质量,提升配电终端应用水平,良性循环。
标准制度同步配套建设,工程建设有章可循,管理有序,同时奠定日后系统运行维护与应用管理基础。配合建设、投运、应用以及后期常态化运维管理、配网设备新投异动变更等工作,成体系编制配电自动化系列技术标准、专业管理标准。使其职责分工、应用细分、各环节配合联动形成共识,既按章行事又相互配合。
上页 1 2 3 4 5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