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日前公布的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显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中国制造”排头兵的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研发投入力度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数据显示,2012年~2014年,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的研发强度小于1%的企业数占比依次为50.2%、52%和49.4%,显示有一半的企业研发强度处于较低水平。人们不禁发问:民营制造企业为何创新乏力?
创新需要研发投入,利润微薄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实在囊中羞涩。数据显示,2014年,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税后净利润为3801.69亿元,增速为10.47%,比上年降低16.21个百分点。此外,2014年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亏损面有所扩大。
山东一家制造业企业研发带头人表示,一些积累少、底子薄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即使投入研发,也往往把有限的研发资源投入到风险小、收益快的应用研究中去,而忽视了基础研究。如此,掌握不了核心技术的民营制造业只能徘徊在产业链低端,赚着微薄的利润。在一些专家看来,民营制造业企业陷入了“利润越低,越不敢投入研发”的恶性循环。此外,有民营企业负责人直言,尽管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逐渐增加,但是主要分布在研究所、高校和国企,而相对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却很难得到支持。
除了无力之外,缺乏人才也是民营制造业企业创新乏力的原因。数据显示,2012年~2014年3年间,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比重小于10%的企业数持续达60%之多。有技术工人提出过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能接受一个高级研发工程师的薪水和副总一样吗?绝大部分企业不能接受。制造业企业同样职位的人,年薪可能比其他行业要低很多,薪酬因素限制了人才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观察人士看来,过去30多年,一些依赖“勤劳的双手”获得巨大成功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养成了模仿、跟风的习惯。这些企业无法紧跟科技和市场发展的脉搏,不注重自主创新,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前瞻性。甚至有一些企业仅仅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先进设备,而不愿意自己进行研发投入。
知识产权保护的不给力让更多的民营制造业企业不敢投入研发。本报曾报道山东一家民营制造业企业建打假办自助维权9年,造假方以很小的代价就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当相关监管缺位,抄袭、仿冒等违法行为容易逃避惩罚,或者不用付出巨额代价时,其他企业就会缺乏创新的勇气。瑞银证券的一位研究员就撰文表示,法律缺乏对专利的有效保护是导致研发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制造业内陷低成本陷阱,外遭欧美国家制造业回归潮的当下,以华为为代表的较为成功的民营制造业企业,之所以能够向中高端突围,正是基于公司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而一些无力、缺人、不愿、不敢搞创新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应该主动融入“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未来的竞争是“技术竞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