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正处在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犹豫期”,结构在持续向好,新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目前的数据回落,主要因为传统制造业增长动力在减弱。因而,增长动力还是应当依靠大数据并从现代制造业方面去挖掘和培养。金融体系应当服务于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这是我国制造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资本市场需加大力度鼓励、扶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特别还应借助互联网金融积极开展针对制造业企业的股权众筹。
为全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国务院日前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简称《纲要》),而节前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报告称,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降至50%的临界点下方,并降至3年新低,凸显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增长动力严重不足。明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转型升级还需要仰仗中国制造业充当开路先锋,因而,提升中国制造业增长动力的大课题迫在眉睫。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尽最大努力去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增长动力。
作为当今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眼下的增速却呈现不断放缓走势,增长动力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成因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受全球制造业下滑的拖累。今年6月11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维也纳发表的今年首份全球制造业季度报告,指出今年第一季度以来,工业化国家制造业产出增长1.3%,比上季度1.9%的增长率有所下降。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和新兴工业经济体的制造业也在下滑。而据日前摩根大通与Markit联合发布的最新数据,摩根大通8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7月的51.0降至50.7,创下自2013年7月以来新低。摩根大通全球经济协调主管David Hensley表示,8月PMI调查显示全球制造业环境依然相对乏力,增长持续低于长期趋势。其中,9月1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8月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7月的52.7降至51.1,创下自2013年5月以来新低,远逊于市场预期。
其次,我国制造业正处在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犹豫期”。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制造”凭借成本低廉等优势,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从而一度成为经济发展引擎。从2010年起,中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最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创新投入不足,市场竞争力弱,传统制造业道路越走越窄。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制造2025”已于5月8日公布并实施。只是,毕竟中国经济仍处在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中,这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实施增添了不小的难度。更重要的是,以今天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已成发达经济体挑战的主要对象,他们不仅在高端领域抢占优势地位,还想在中低端领域夺回被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占据的市场份额。所以,制造业PMI的每一次走弱,都会从信心层面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不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尽管我国制造业增长形势严峻,但依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且属于暂时现象。PMI虽然又回落50%的临界点下方,并且已降至3年新低,但波动幅度较小,今年1至8月制造业PMI平均仍保持在50%左右的合理范围,而且,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53%以上较高水平。所以,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国际经济背景复杂情况下,个别月份出现异常波动,是数据走势的正常现象。目前PMI指数水平,仍然处于经济运行合理区间。
最为不易的是,我国的制造业结构在持续向好,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目前的数据回落,主要是因为传统制造业增长动力在减弱,而现代制造业正在加快成长。须知,现代制造业,就是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竞争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看制造业PMI数据,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PMI指数高过制造业整体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从调查来看,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PMI指数在较高水平保持上升。非制造业PMI,邮政业和快递业仍保持较高水平,网络消费热度不减。
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增长动力还是应当依靠大数据并从现代制造业方面去挖掘和培养。从现在起,就应加快部署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也就是,积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用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发展形成新动能,同时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纲要》的通知精神,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力争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创造出真正属于“中国创造”的全球制造业品牌。
从我国的现实出发,现代制造业创新动力需要由政府主导,据此,在现有的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的基础上,还需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产业联盟来推动。通过联合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力量,发展尖端科技和培养制造业技能,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向企业转化,提高中国企业“智造”水平,进而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培育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在此过程中,金融体系应当服务于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即制造业与金融业的“产融结合”,这是中国制造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下一步,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需找准着力点。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理该多向制造业企业提供一揽子综合化、专业化金融服务,促进制造业企业大力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多方协同大力开展科技金融业务。资本市场要加大力度鼓励、扶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特别还应借助互联网金融积极开展针对制造业企业的股权众筹,借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