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子制造工厂的现实
杨涛应该属于东莞生长出来的那种典型且普遍的制造业从业者:读书较少,早年从内地来到东莞,先在工厂务工,当学会技术或积累一定客户资源后,从工厂出来,购买设备,雇佣少量人工,做先前在工厂时做的同样的事。
早在1997年,杨涛就由先来一步的老乡指引,从甘肃老家到了广东,那年他只有16岁,初中毕业。初时的经历很坎坷:进过黑厂,摆过地摊,跑过业务。直到2008年,因为在跑业务时积累了一些客户,杨涛就跟朋友合伙在东莞厚街开办了一个三四十人规模的小型工厂,制造电线。
“那时就是一些台资厂或内资的大工厂,它们做不过来的订单,往外发给我们这些小厂,”杨涛回忆,“做这种业务的小工厂一直都很多,比如一个四五千人规模的大厂,周围就围着几十个或者一两百个这样的小厂,给它们做配套。”
但是,杨涛他们初办的工厂生不逢时,没多久即遇到金融危机,“经济萧条,每个厂都没有订单,大厂连自己的订单都不充足,所以外发出去的就很少,或者是值5毛钱的东西,它只给你3毛钱,让你亏本接单。”在支撑了约半年时间后,杨涛不得不将工厂关掉。到了2010年,经济形势好转,很多大厂的订单都做不过来,杨涛又跟朋友一起凑钱开了一个生产工厂,厂址先是安在东莞塘厦,2013年搬到寮步,并经营至今。
现在杨涛的工厂是为一些电子厂做配套线材,订单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有的也会来自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尽管业务范围愈来愈广,但杨涛的感受却是,“从2010年到现在,一年比一年难做,就像一个倒的金字塔,越往后越难做”。
据杨涛介绍,导致经营吃力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在于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新劳动法规定了工人底薪与加班费的标准,就不像先前那样由企业自己来定工人可以发多少工资了,企业赚没赚那么多利润,都必须这么发。”现在其工厂的工人月工资平均在4000元左右。
由于用工成本的增加,杨涛的一些大客户,“像一些日资、韩资的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去的非常多,那边劳动力便宜,像越南,每个人工每月只要1000元左右。”杨涛工厂的订单随之减少。
一边是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另一边,按照东莞制造业的“游戏规则”,“客户一直在降价,规模大一些的客户,有硬性规定,要每个季度降一次价,不降你就出局。”杨涛举例说,“比如,我做这个产品8年了,每个季度降一次价,每次降价还都要有一个最小额度,如每次要降2%,8年就相当于降了32个2%,利润非常薄。”
杨涛不希望自己的工厂成为羊群中奔跑在最末的那一只,但眼看着周边的企业不断被吃掉,难免会感到悲观。杨涛说:“现在到临界点了,毛利那么低,抗风险能力也极差,万一出现货款收不回来或者经营失误的情况,随时都会倒掉。”
上页 1 2 3 4 5 下页